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系統部署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也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給千萬高校畢業生就業求職帶來新希冀。一起來看《中國青年報》的報道——
讓畢業生“找得到、留得住、干得好”——
大學生就業新政
釋放深意誠意暖意
就業之艱,青年之困;青年之求,國家之念。
就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是家事,也是國事。解決千萬規模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讓畢業生“找得到、留得住、干得好”是推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題眼。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構建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有關工作作出部署。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文,系統部署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聲勢大,力度強。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也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給千萬高校畢業生就業求職帶來新希冀。
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初,一攬子就業政策出臺。2024年11月,《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適配、充分發揮促就業政策的引領作用、開發更多有利于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等。今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5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的通知》強調,推進建設各類就業市場,促進人才供需對接;實施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開展人工智能賦能就業行動。
從階段性重點任務部署,到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從具體行動到戰略層面,釋放“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的重要信號,形成了一套有體系、有閉環的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新政。
“構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重要著力點。”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負責人提到,《意見》出臺后,將有效推動落實立德樹人,進一步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體制機制,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深意:將優化培養供給體系置于首位
緊跟總體要求,《意見》第二部分用大量筆墨強調“優化培養供給體系”的就業政策。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負責人概括其中要點:一是聚焦人才需求側,提出科學研判人才發展趨勢及供需狀況;二是聚焦教育供給側,提出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三是強化就業端反饋,提出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縱深推進,高校畢業生已成為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絕對主體,預計今后10年高校畢業生總量還會持續增長。破解社會需求真實性、教育供給有效性、供需適配精準性的問題,成為當前教育系統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負責人說。
將優化培養供給體系置于首位,這一信號與2024年教育部推動的最大力度專業動態調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024年本科專業布點調整與《意見》一脈相承。”南開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陳雨露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這一系列舉措均以破解結構性矛盾為目標,通過針對性引導加大專業布局優化力度,推動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與關鍵領域人才緊缺、國家戰略需求的聯動適配,形成“招生-培養-就業-反饋”的閉環調節體系。
以南開大學為例,該校成立了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推進新文科、新工科和新醫科建設,強化“學科+產業”協同創新,增設戰略性新興專業,正是政策執行的“需求牽引供給”邏輯的生動體現。
“需求牽引供給”“就業影響專業布局”的信號不斷釋放。
在陳雨露看來,《意見》提出以供需適配為導向動態調整專業和資源結構,其深意在于破解當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錯配的結構性矛盾。通過強化就業反饋機制,推動高校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引領”,將就業質量作為資源配置的核心依據,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誠意:促進人崗對接部署校園招聘體系
“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是應對當前就業形勢的必要之舉。”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匡校震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到,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呈現“總量壓力需求下降與結構性矛盾并存”的特征,就業難成為高校就業工作者的普遍感受。
匡校震列舉了一組數據: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1158萬,2024年達到1179萬,2025年預計達1222萬人,疊加留學歸國人員及往屆未就業群體,每年青年就業群體規模尤為龐大。
“在此形勢下,做好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工作,充分利用好存量市場,發揮好存量市場對畢業生的吸納作用,無疑將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緩解就業壓力起到重要催化作用。”匡校震說。
《意見》在“健全求職招聘體系”方面制定了誠意十足的“路線圖”: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推進重點領域人才服務;優化規范招聘安排和秩序;發揮多元主體作用。
在“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層面,《意見》強調,推動校內外招聘資源共享,建設一批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
北京交通大學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梁英提到,學校把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畢業生到“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領域建功立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航空航天”“交通強國”“地方政府招才引智”等大中型供需雙選會在校園展開。面向2025屆畢業生,北京交通大學已舉辦線下招聘會413場,其中行業類、區域類、企業集團類中等規模招聘會25場,大型供需雙選會5場,累計推送招聘信息1.5萬余條,提供就業崗位8萬余個。
《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指明方向。梁英提到,學校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和學科專業優勢,正支持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特色舉辦專而優、小而精的專場招聘會。
此外,在“推進重點領域人才服務”層面,《意見》明確,實施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支持校企聯合培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這一政策可在多所高校的招聘會上看到先行先試的探索經驗。3月,在清華大學年度規模最大的校園招聘會——2025屆畢業生春季大型就業洽談會上,來自30個省(區、市)共計720余家用人單位參會,累計提供上萬個招聘職位,涵蓋信息技術、制造業、能源業、國防科技工業等重點領域行業。
“清華大學一直在持續推進行業和地域的優化專項行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引導學生到國家最需要的戰略行業就業,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謝矜說。
陳雨露認為,《意見》強調就業市場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旨在通過整合地方產業資源與高校特色學科優勢,形成精準對接的人才供需網絡。該政策促進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建平臺和聯合研發團隊,既解決區域產業升級的人才缺口,又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大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良性發展。
暖意:綜合考量構建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
如今,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高校畢業生規模從2022年起連續3年突破千萬。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
《意見》除了關注“優化培養供給體系”“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健全求職招聘體系”等方面內容,還給予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實打實的暖心政策。
《意見》明確,暢通高校就業指導教師職業發展路徑,發布職業標準,將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納入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鼓勵就業指導教師等申報相應職稱,支持就業指導骨干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打造一批高水平就業指導教師培訓實踐基地,常態化開展輪訓和專題研修。
東北師范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李健提到,目前并非所有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都可以參加職稱評審,部分高校就業指導教師職業發展路徑亟待打通。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可以有效解決隊伍職業發展問題以及隊伍專業化問題。
此外,在完善幫扶援助體系方面,《意見》明確,健全困難幫扶機制,如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范圍。加強幫扶對象能力培訓,實施“宏志助航”就業能力培訓項目,有序擴大培訓覆蓋面,提升培訓幫扶實效。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大學生就業是千家萬戶的“心頭事”。
今年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的首年。“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的戰略性要求已經明確。為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意見》帶著深意、誠意、暖意,為大學生就業“鋪石子”“搭梯子”,逐步破解就業這一民生難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激發活力,根植動力,促進學生就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來源|《中國青年報》、微言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