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個大名鼎鼎的鐵帽子王,其中有8個是在清朝打天下的時候憑借赫赫戰功獲封的,又合稱為清初八大功封鐵帽子王。
這八大鐵帽子王里,有3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1個是侄子,3個是孫子,1個是曾孫,橫跨了清初宗室3代人。
那4個努爾哈赤的兒子和侄子自不必說,他們分別是有清朝第一親王之稱的禮親王代善、率領清朝入關的睿親王多爾袞、兩次保住清朝皇權順利交接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被乾隆稱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豫親王多鐸。
個個都是威名赫赫,牢牢占據鐵帽子王頭4把交椅。
那唯一的努爾哈赤曾孫,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輩分太低年紀太小,又24歲英年早逝,生前最高爵位僅僅是郡王,含金量應該排在八大鐵帽子王的最末。
那么努爾哈赤成為鐵帽子王的3個孫子,又該如何排位呢?他們當中誰最厲害?
在我看來,他們的排位有點特殊,親王不一定強于郡王。
01、排最末的是承澤親王碩塞
清太宗皇太極的第5子碩塞是努爾哈赤孫輩3個鐵帽子王里年紀最小的。哪怕是在全部的八大功封鐵帽子王里,他也只比努爾哈赤的曾孫勒克德渾大半歲。
年紀小,也就意味著他錯過了在關外積攢戰功和在入關后大戰當中獨當一面的時機。
碩塞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只有16歲,年紀已經非常小了。可是這場戰爭,已經是清朝入關之后和李自成以及南明的大戰了。
碩塞作為從征副將,跟隨多爾袞的同母弟多鐸,先是在潼關和李自成的主力大軍決戰,擊潰李自成,占領了西安。
而后一路南下,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滅了南明的弘光朝廷,俘虜了弘光皇帝。
順治二年,17歲的碩塞凱旋還朝,獲得了黃金2000兩、白銀20000兩的賞賜。
順治三年,18歲的碩塞又跟隨多鐸遠征蒙古喀爾喀的騰機思。他率軍奔襲兩天三夜,打了騰機思一個措手不及,大勝而歸。
順治五年,大同叛亂,席卷整個北方。攝政王多爾袞把在京城附近的宗室王爺們都派了出去圍攻大同,碩塞也是其中之一。
他也因為此戰晉升為親王。
不過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了。此后碩塞一直在京城輔佐朝政之事,直到順治十一年去世,年僅27歲。
乍看上去,碩塞的戰功還挺金光閃閃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擊敗李自成和滅南明弘光朝廷這兩場大仗。
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這些大戰的主帥是多鐸,碩塞甚至連二把手都不是。
他缺乏獨當一面的戰功。
那么碩塞是怎么成為鐵帽子親王的呢?
和兩個因素有關。
一是乾隆確認鐵帽子王名單的時候,發現清太宗皇太極的兒子里真正軍功經得起考驗的只有長子豪格一人。
但是如果這么多個鐵帽子王,皇太極的后代只有一個,其他都是皇太極的兄弟,那皇太極這一脈未免有些丟面子。
乾隆看來看去,發現皇太極的兒子里,除了豪格之外也就是碩塞的軍功比較看得過去了,且碩塞是以親王的身份去世的。
于是乾隆把碩塞也定為鐵帽子王。雖然和其他鐵帽子王比起來,含金量有些不足,但是非鐵帽子王的宗室里也沒幾個戰功高于碩塞的了。
于是碩塞就這么成了鐵帽子親王,給清太宗皇太極一脈撐門面。
二是碩塞去世之后,兒子博果鐸繼承了他的親王爵位,并改封號為莊親王。
博果鐸去世之后,無子。此時碩塞尚有孫子在世,按理說應該由碩塞的孫子繼承莊親王爵位,可是此時的雍正皇帝剛剛登基,他的十六弟允祿有擁立之功。
于是雍正硬是把允祿過繼給博果鐸當嗣子,把莊親王的爵位搶了過來,相當于是吃了碩塞的絕戶。此后莊親王的爵位都是允祿的后人繼承。
乾隆和允祿的關系非常好。他把碩塞定為鐵帽子王,也有照顧允祿后人的考慮。
總的來說,碩塞這個鐵帽子王,在清初八大功封鐵帽子王里,算是含金量比較低的了,甚至比不上他那只是郡王的堂兄岳讬。
02、排第二的是克勤郡王岳讬
岳讬的父親禮親王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嫡次子。由于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被廢殺,代善成為愛新覺羅實際上的長房,一直地位超然。
也就是說,岳讬的地位相當于努爾哈赤的長孫。
岳讬從小就深受爺爺努爾哈赤寵愛。由于他的母親早逝,親爹代善娶了后媽之后也搖身一變成了后爹,對他不好,努爾哈赤便心疼地把岳讬接進宮里居住。
后來岳讬長大之后,努爾哈赤見他和代善的父子關系實在是難以轉圜,便幫助他們分了家,讓他成為八旗當中鑲紅旗的旗主。
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旗主,含金量之高,就不用多說了吧。
也因為岳讬從小在宮里長大,和努爾哈赤第8子皇太極成了鐵桿。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沒有指定繼承人,岳讬站了出來,說服自己的父親代善支持皇太極繼位,對皇太極有從龍之功。
皇太極繼位之初,對岳讬十分重用。
岳讬在皇太極麾下南征北戰,打過朝鮮,圍過錦州,入關劫掠過明朝。
更重要的是,當時皇太極的權力并不穩固,要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這幾個兄長合稱四大貝勒,共同接受朝賀,相當于一把龍椅上坐了4個人。
當代善和皇太極意見相左的時候,是岳讬站出來反對自己的父親,支持皇太極的權威。
當阿敏攻打朝鮮想要自立為王的時候,是岳讬聯合其他小貝勒共同反對,把阿敏逼回了盛京。
皇太極能一個一個地把這3個大貝勒趕下龍椅,實現集權,岳讬功不可沒。
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稱帝,并改國號為清。他重新設置了清朝的宗室體系,以親王為清朝的最高宗室爵位。
當時的清朝王爵十分金貴,皇太極第一批總共只封了6個親王,每一個都是八旗旗主,且戰功赫赫。
岳讬就是其中之一,封號是“成親王”。
然而隨著代善年紀漸長,且逐漸不理朝政,岳讬和代善的父子關系也逐漸改善。
皇太極一看,心里仿佛扎了一根刺。他為了削弱代善一脈的影響力,便開始變著法子打壓岳讬,連岳讬家里兩個福晉不和,皇太極都要找茬罰一把岳讬。
岳讬的成親王之位,也很快被削去。
皇太極打壓了岳讬整整3年之后,見岳讬的心氣散得差不多了,才又重新重用岳讬,讓他作為率軍出征明朝。
此戰岳讬雖大勝,他本人卻因為天花病逝于軍中。
皇太極悲痛不已,又追悔莫及,把岳讬追封為了“克勤郡王”。
后來克勤郡王岳讬成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我們比較克勤郡王岳讬和承澤親王碩塞的戰功就發現,岳讬打過的仗,可比碩塞多多了。而且他有作為主帥獨當一面的戰功,這是幾乎全程當副將的碩塞不能比的。
更重要的是,岳讬在戰場之外,也對皇太極有擁立之功和幫忙穩固權力的大功,這一點更是遠超碩塞。
岳讬是八旗當中的鑲紅旗旗主,而碩塞從來沒有當過旗主,在這方面兩個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論鐵帽子王的含金量,岳讬比碩塞這個堂弟高多了。
乾隆完全可以恢復他的成親王爵位,讓他成為鐵帽子親王。
但是因為岳讬這個克勤郡王的軍威最終是皇太極蓋棺定論的,乾隆只好推翻。
加上禮親王代善本人是鐵帽子親王,孫子勒克德渾是鐵帽子郡王,如果再把代善的兒子岳讬提為親王,那禮親王一脈的影響力可就大過頭了。
所以岳讬只能屈居克勤郡王之位了。
03、最厲害的是肅親王豪格
努爾哈赤孫輩的鐵帽子里,最厲害的當屬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豪格的年紀比多爾袞、多鐸這些小叔叔還要大些,早在祖父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跟著皇太極去蒙古打仗,立下戰功。
努爾哈赤大喜過望,把還不到20歲的他封為貝勒。貝勒可是當時后金的最高宗室爵位。
努爾哈赤去世之后,豪格的父親皇太極繼位為汗王。
巧的是努爾哈赤生前正好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去了其他旗,但努爾哈赤還沒來得及安排新的旗主就去世了,鑲白旗旗主之位暫時空缺。
皇太極繼位之后,便把豪格任命為鑲白旗旗主。豪格就此成為岳讬之后努爾哈赤孫輩當中的第二個八旗旗主。
后金以黃為尊,兩黃旗才是八旗當中最尊貴的旗。于是皇太極又以汗王的身份逼迫掌管兩黃旗的多爾袞兄弟與他們父子互換旗色。
豪格由此變成了鑲黃旗旗主。
此后的豪格繼續在皇太極的安排之下南征北戰。他去蒙古討伐過察哈爾部,入關劫掠過明朝,騷擾過明朝的防線,很快就成為后金戰功前列的人物,并進入后金的朝政核心。
后來皇太極在集權的過程中,把四大貝勒之一莽古爾泰一脈的兄弟及后代全部趕盡殺絕,莽古爾泰的正藍旗也被皇太極占為己有。
為了更好地控制正藍旗,皇太極把正藍旗和兩黃旗的人打散了重新混編,而后讓豪格改任新正藍旗的旗主。
沒過多久,皇太極正式稱帝,并改國號為清。他重新制定了清朝的宗室爵位體系,從此親王取代貝勒成為清朝宗室的最高爵位。
當時的親王還很金貴,皇太極第一批僅封了6個親王,每一個都戰功赫赫,且是八旗旗主。
豪格便是清朝首封的6親王之一,封號是肅親王。
然而皇太極雖然對豪格寄以厚望,并盡心培養,但或許是因為豪格性格較軟,皇太極始終沒有立他當儲君。
崇德八年的一個深夜,皇太極在宮里驟然去世,史書說他是“無疾而終”,甚至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
豪格和十四叔多爾袞就皇位展開激烈爭奪。其中兩黃旗和正藍旗站在豪格的這一邊,兩白旗則是多爾袞的鐵桿支持者,其他旗在中立的同時也偏向豪格。
在激烈的討論之后,有清朝第一親王之稱的禮親王代善一錘定音,表態讓豪格登基。
此時豪格只要點頭,就可以繼承皇位。可是關鍵時刻,他想起了父親皇太極稱帝的時候,玩過一手“三辭三讓”。
于是他也學著當年的皇太極說:我德小福薄,不堪重任。
并慢慢向門口走去,等著王爺們趕上去把他強拉去繼位。
誰知道多爾袞立馬抓住這個漏洞,說:既然豪格不想當皇帝,那我們也別勉強他了,就立他弟弟福臨吧。
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的支持者們無話可說。就這樣,豪格到手的皇位丟了。
多爾袞則借機成為攝政王。
唯有豪格什么都沒有,還要面臨多爾袞的打壓。他很快就被多爾袞抓到漏洞,削去親王爵位,要不是順治皇帝以絕食抗議,多爾袞甚至想直接殺了豪格。
豪格雖然失去了爵位,滿腹牢騷,但他沒有忘記自己正藍旗旗主的職責。多爾袞率兵入關的過程中,他兢兢業業聽從多爾袞的命令,指哪打哪。
多爾袞只能又恢復了他肅親王的爵位。
清朝入關之后,想要一統天下,最大的敵人除了李自成和南明之外,就是四川的張獻忠了。
順治三年,豪格在多爾袞的命令之下,率軍南下攻打張獻忠。
多爾袞深知,四川地形復雜,且天氣對于八旗主力來說很不舒服,這一仗并不好打。
派豪格去四川,一來可以借助他的軍事才能提高勝利的概率,二來可以讓豪格長期遠離朝廷,降低影響力,免得他在京城和自己爭權。
果然,豪格在四川苦戰近三年,直到順治五年才大勝歸來。
但此時的京城早已變了天。
原本京城里還有一個努爾哈赤的侄兒、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擔任輔政叔王,雖然權威和多爾袞不能比,但好歹也能制約一下多爾袞。
可是等到豪格回到京城之后發現,濟爾哈朗已經被多爾袞斗下去了,多爾袞的同母弟多鐸成為新的輔政叔王。
原本支持過豪格、后來本該忠于順治皇帝的兩黃旗大臣們,要么被多爾袞貶了,要么投靠了多爾袞。
多爾袞越發一手遮天,順治皇帝越發孤立無援。
遠離京城近三年的豪格,哪怕攜大勝之威,也無法和多爾袞抗衡,很快就被多爾袞以任用罪臣的弟弟、手下虛報戰功為由,削爵囚禁。
這一次順治皇帝也沒能救得了豪格。短短一個多月后,豪格就被囚而死,很多人覺得他是被多爾袞暗害的。
縱觀豪格的一生,他不到18歲就跟著皇太極一起打仗,在皇太極在位期間一直深受重用,履歷表上的勝績多之又多。光憑他在關外的戰功,就已經稱得上是努爾哈赤孫子當中最出色的了。
入關之后,豪格更是多了打敗并擊殺張獻忠這樣的重磅戰績。這是清朝入關并定都北京之后僅次于多鐸和阿濟格聯手擊敗李自成、多鐸滅南明弘光朝廷的功勞。
豪格的功勞和對清朝的影響力,雖然比不上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這些重量級的伯伯叔叔們,但在努爾哈赤的孫輩里也是一枝獨秀了。
多爾袞去世之后,順治皇帝為豪格這個大哥平反,恢復了豪格的肅親王之位,并讓豪格的兒子富綬繼承王位。
一百多年后,乾隆確定鐵帽子王名單,豪格的肅親王毫無懸念地入選。
這也是努爾哈赤孫子輩當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個鐵帽子王。
04、寫在最后
乾隆皇帝雖然欽定了清初八大功封鐵帽子王,但是誰的含金量真的高,誰有湊數之嫌,乾隆自己也清楚得很。
所以雖然八大功封鐵帽子王雖然號稱都是靠戰功選定的,但是承澤親王碩塞和順承親王勒克德渾卻沒能配享太廟,也沒能入祀盛京賢王祠。
相比之下,不是鐵帽子王的饒余郡王阿巴泰雖然沒能配享太廟,卻入祀盛京賢王祠了。
可鐵帽子王當中僅僅是克勤郡王的岳讬,則既配享太廟,也入祀盛京賢王祠。
可見在清朝皇帝眼里,同樣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同樣是鐵帽子王,岳讬這個鐵帽子郡王的含金量比碩塞這個鐵帽子親王的含金量高多了。
但是岳讬在入關之前就去世了,自然也比不上入關之后還立下大功的豪格。
所以努爾哈赤孫輩的這3個鐵帽子王,含金量從高到低,應該是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承澤親王碩塞。
你覺得是不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