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去小區花園散步,正好碰到對門鄰居家的女兒曉妍。
她獨自坐在角落里,我能清楚地看到她用衣袖擦拭眼淚。
走過去跟她聊天才知道原因。
原來吃晚飯時,她媽媽又在飯桌上聲淚俱下地抱怨,自己為這個家付出了一切,爸爸不理解她的辛苦,而曉妍的成績也總是令她不滿意。
曉妍內心充滿了自責與無助,她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讓媽媽開心。
曉妍說,這樣的場景,如同一場噩夢,反復在她的生活中上演。
顯然,曉妍已成為媽媽的“情緒垃圾桶”,而她的遭遇,并不是個例。
貼吧上,有個女孩寫道:
我從小就是媽媽宣泄情緒的對象。 她總說,如果不是生了我,她早就離開這個家了。 后來我考上了名校,可我還是覺得自己不配快樂。
多少孩子被迫成為父母情緒的“救生圈”,在抱怨、訴苦和道德綁架中,一點點失去安全感?
他們小心翼翼地討好,戰戰兢兢地長大,最終帶著滿身心的傷痕走進成年。
心理學家說,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情緒模板”。
當父母把生活的不如意統統倒給孩子,孩子接住的不是愛,而是沉重的負罪感。
一個孩子最難越過的坎,不是成績退步,不是父母離婚,而是成為父母情緒的犧牲品。
對孩子情緒價值的過度索取,正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巨大阻礙。
知乎網友@浠浠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的經歷和曉妍有著驚人的相似。
浠浠的媽媽是全職主婦,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本應是溫馨的陪伴,卻因為媽媽無休止的抱怨,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浠浠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
媽媽知道后,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開始了長達幾個小時的數落:
“我每天為了你忙里忙外,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你就用這樣的成績來回報我?”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我怎么這么命苦……”
那一刻,浠浠小小的心靈,被自責和恐懼填滿。
每次放學回家,浠浠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觸發媽媽的負面情緒。
慢慢地,她變得焦慮不安,對自己極度不自信,安全感嚴重缺失。
在學校里,她不敢主動和同學交流,總是獨來獨往。
即使面對喜歡的活動,她也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退縮。
成年后,她發現自己很難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
總是下意識地迎合別人,害怕被拋棄,甚至在工作中也習慣性討好上司和同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于父母負面情緒籠罩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情緒和行為,會在上面留下深深的印記。
當父母過度索取情緒價值時,孩子被迫承擔了不屬于他們的壓力,原本應該充滿陽光和快樂的時光,就會被陰霾所籠罩。
曾經看過的一本育兒書里,記錄了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男孩,原本性格開朗,成績優異。
但隨著父母工作壓力的增大,家里的氛圍變得越來越壓抑。
父母經常因為瑣事爭吵,還會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漸漸地,男孩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開始出現厭學情緒。
在學校里,他和同學的關系也變得緊張,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
孩子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父母的情緒狀態,直接塑造孩子的心理底色。
如果父母自身能量匱乏,孩子就會被迫成為壞情緒的承擔者,甚至誤以為“我必須讓父母開心,否則就是我的錯”。
相反,如果父母能先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能量充足起來,孩子的世界也會明亮起來。
我的朋友阿敏曾是個焦慮的媽媽,她總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未來沒出息,每天嘮叨、施壓。
結果孩子越來越沉默,成績反而下滑。
后來她接觸了心理學,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她開始學習情緒管理,不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而是先調整自己的狀態。
她還報名了瑜伽課,每周留出時間讀書、散步,甚至重新拾起年輕時的繪畫愛好。
神奇的是,當她不再緊盯孩子的分數,而是先讓自己快樂起來時,孩子的笑容變多了,學習效率反而提高了。
她說:“原來育兒的關鍵,不是拼命改造孩子,而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情緒穩定、能量充足的人。”
是啊,父母就像孩子的能量源,當父母自身能量充足時,孩子也能從中汲取到積極向上的力量;
反之,當父母充滿負面情緒時,孩子也會被消極的能量所影響。
父母的心態和行為,不僅影響孩子的當下,更會塑造孩子的未來。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身心健康,首先要學會給自己“充電”。
1. 自我覺察,不把孩子當“情緒垃圾桶”
很多父母在不經意間,就把孩子當成了情緒垃圾桶。
例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回到家后,看到孩子調皮搗蛋,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將怒火發泄在孩子身上。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父母首先要學會自我覺察。
當情緒即將爆發時,不妨先深呼吸,問問自己:
我現在的情緒,是因為孩子的問題,還是因為自己的壓力?
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避免沖動行事。
也可以嘗試寫情緒日記,或找朋友、心理咨詢師傾訴,而不是讓孩子承擔自己的情緒重量。
2. 課題分離,做好父母的課題
“課題分離”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重要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要區分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不要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明確,孩子有自己的成長道路和課題,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承擔一切。
同樣,父母也要做好自己的課題,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壓力,轉嫁給孩子。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是孩子的課題。
父母可以給予鼓勵和幫助,但不能因為孩子的成績,而過度焦慮和自責。
而父母自己的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問題,是父母自己的課題,不應該讓孩子來承受。
只有做好課題分離,父母和孩子才能各自輕松地前行。
3. 最重要的,是先愛自己,把自己的能量池蓄滿
飛機上的安全提示告訴我們:“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別人。”
育兒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內心豐盈,才能給孩子健康的愛。
可以嘗試下面的“蓄能”小方法。
每天留出時間滋養自己:哪怕是10分鐘冥想、一杯喜歡的茶、一段散步,都能幫我們恢復能量。
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無論是運動、閱讀、畫畫,還是學習新技能,都能讓我們找回生活的熱情。
建立自己的社交支持系統:和朋友聚會、參加讀書會、加入興趣社群,別讓育兒成為生活的全部。
孩子的世界里,最大的風雨不是成績差、不是父母離婚,而是最信賴的父母,讓他們背負了不該背負的情緒重量。
育兒的道路上,父母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避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當父母學會不斷給自己充電蓄能,孩子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走上更廣闊的人生之路。
愿你我都能給孩子溫暖的陽光和滋潤的雨露,而不是狂風暴雨的摧殘。
作者 | 除塵子,愛讀書、愛寫作,文字道場中的修行者。
主播 | 絳染 ,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