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五月
來源 | 人間書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幾句歌詞,就把我們的思緒拉到了兵戈鐵馬的“三國”古戰場。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直被稱為智慧寶典,書里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說從東漢末年的紛爭到晉朝的統一,時間跨躍了近百年。
人物眾多,各有特色,其中不乏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的文人武將。
禰衡才華出眾,張飛勇武過人,夏侯淵手握重兵,都是不凡的人物。
但不幸的是,他們都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善終。
《三國演義》中三個人的悲劇告訴我們:
愛生氣動怒的,都不是真正的智者,只有情緒穩定的人,才算有真功夫。
人在生氣的時候,大腦被憤怒的情緒所占據,會瞬間變得沒有判斷力。
哪怕是智者,一旦受情緒控制,也會做出一些“沒腦子的事”。
愛動怒的人,就像隨身帶了一個炸藥包,隱患隨時都在。
情緒穩定,人生才能穩定。
禰衡,字正平,本是才華橫溢的一代名士,卻因其狂傲不羈的性格,雖幾經易主,也終未逃脫被殺的命運。
他和孔融是忘年之交,孔融特意寫了一封舉薦信。
推崇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才能在自己10倍之上,遂得曹操接見。
大堂之上,禰正平向曹丞相見禮,但對方既未起身迎接,也未賜座。
禰正平極其不爽,脫口而出“天地雖闊,何無一人?”
曹操說,滿堂的文官武將都是才能出眾的人,怎么能說沒人呢?
禰正平大放厥詞,把滿朝文武說得一無是處。
曹操心中不快,于是給了他打鼓的差事來羞辱他。
一日,禰正平打鼓未按規定穿好禮服,被指出后,他竟在大堂之上裸體更衣。
曹操說他不知羞,他卻說自己是“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
曹操又道,你是清白之人,那誰為污濁呢?
禰正平怒罵道:
汝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
禰正平罵得酣暢淋漓,解了氣,卻也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曹操想殺他泄憤,卻又不想擔罵名,遂將他派往荊州劉表處。
可是禰正平根本沒把劉表放在眼里,說話依然陰陽怪氣,處處譏諷對方。
劉表忍無可忍,又將其遣至黃祖處。
禰正平又說黃祖像廟中之神,雖受祭祀卻無靈驗,只是木人偶一個。
黃祖一怒之下將他斬殺,他至死也是罵不絕口。
一代才子,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終究還是敗在了逞口舌之快的嘴上。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睿智的人,必得做到剛柔相濟,適時彎腰。
做人,要有寧折不彎的風骨,更要有審時度勢的頭腦。
在口舌之快和性命之憂面前,適時彎腰才是識時務者。
一時泄憤神清氣爽,但卻以生命為代價,如禰正平般,可謂是“高水平低情商”的反面教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才是放眼長遠的人生智慧。
張飛,桃園三結義的三將軍。
力大威猛,武藝高強,卻因脾氣暴躁不能寬容兵士,而慘遭部下殺害。
一日,他正鎮守閬中,突然得報:二哥關羽被東吳所殺。
他悲痛不已,每天靠酒紓解悲痛之情。
每飲必醉,醉了就責打兵士,有的兵士甚至因此身亡。
見劉備遲遲未發兵討伐東吳,他無法忍耐,便親自去找大哥劉備。
兩人淚眼相見,張飛抱著劉備的腳痛哭:
你不為二哥報仇嗎,你忘記我們是結義兄弟了嗎?
劉備本來是要去東吳報仇,但在諸葛亮和趙云等人的力勸下動搖了。
張飛的話讓他又失去了理智,鐵定了攻吳的決心。
張飛得到大哥的首肯后,立刻回到自己的大營,限部下范疆、張達三日內置辦白服白旗,要三軍掛孝討伐東吳。
范疆、張達一時傻了眼,因為三天備齊是根本不可能的,便請求寬限幾日。
張飛暴怒,他恨不得立刻踏平東吳,二人卻還請求寬限時日,無疑是火上澆油。
他將二人打得皮開肉綻,并勒令他們必須按時完成,否則殺無敇。
二人委屈至極,加之他們早受夠了張飛的暴脾氣,于是合謀殺張飛、投明主。
當晚,他二人趁張飛醉酒,摸進營帳,將其頭砍下,后投奔了東吳。
一聲怒吼喝退百萬曹軍的張飛,就這樣憋屈地死在自己部下的手上。
結義三兄弟兩個暴亡,大哥劉備失去理智,傾其國力,親率10萬大軍伐吳。
帶著強烈情緒的大帥怎能打得好仗!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退到白帝城,不久喪命。
蜀國也從此敗落。
張飛的暴怒就像是觸動了多米諾骨牌的開關,不但自己喪命,也改變了三國的走勢。
有人說:真正的強者,不是從不憤怒,而是從不被憤怒支配。
每個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生氣、發怒,這也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
但真正的強者,往往能夠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會任它泛濫成災。
夏侯淵是曹軍西部軍事戰線總指揮,戰績不凡,武力超群。
他帶兵據守定軍山,本可倚仗地形優勢與其對峙。
但急功冒進的個性,讓他總是躍躍欲試。
終于,在雙方交換被俘戰將時,他有了迎戰的理由。
當時,被交換的戰將身著布衣,同時跑向各自陣營。
眼看著自己的戰將即將回歸本隊,沒想到卻被黃忠一箭射中后心。
夏侯淵氣極敗壞,撒馬到陣前交戰,雖被部下鳴金叫回,但他心里始終憋著一股氣。
早忘了曹操對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的教誨,誓報一箭之仇。
殊不知,這是黃忠有意為之,就是要激怒他,引他出戰。
盛怒之下他已失去了理智,不顧部將“不可出戰,只宜堅守”的提醒。
他跑到到對方陣前叫陣,可想而知,正中圈套。
對方欲擒故縱,并不急于迎戰,而是在他士氣銳減之時,如天兵天將突然直沖山下。
他一時還沒回過神來,就被黃忠一刀砍為兩段。
一代名將就此殞命,魏軍最終也失去了漢中。
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事者莫不是能壓得住怒氣,忍辱負重的人。
同樣是據守要地,司馬懿卻是另一種做法。
當年,和蜀軍對陣時,他知道打不過對方,就避而不戰。
諸葛亮為了刺激他,送他一套女裝,羞辱他是懦弱之輩。
他卻仍然笑而不戰,“他罵任他罵,清風拂山崗”的定力無人能及。
所以,在這樣的帶頭人帶領下,司馬家族才建立了晉朝,最后實現了大統一。
蘇格拉底曾說:“憤怒是智慧之刃上的銹跡。”
一把鋒利的刀,會因上銹而變鈍。
人在發怒的時候,思維能力和自制力就會下降,很容易做出喪失理智的事情。
莎士比亞曾說:
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盛怒之下,最失人性。
凡事三思而后行,保持冷靜,不盲目急躁,可謂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
《三國演義》的悲哀,不是“浪花淘盡英雄”,而是多少人明明手握好牌,卻敗給了自己不受控制的情緒。
莫言曾說:
凡是動不動就生氣的人,沒有一個是智者,生活多半過得一團糟。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都是將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人。
其實有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情緒上頭的時候,不能控制,任由其發泄。
或許,我們真應該重讀“三國”——
不是學權謀算計,而是從經典故事中學習為人處事的智慧。
愿我們都能成為情緒穩定的人,遇事想得開、穩得住、放得下。
因為:人間萬事,唯能控制情緒者,方得太平。
作者 | 五月,來源:人間書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