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專利號ZL2016207860484“支付終端、服務器及支付系統"融合人臉與指紋生物識別技術的金融安全解決方案引發業界關注,獲得了支付寶APP等頭部企業的推廣應用。該技術針對ATM機、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終端操作漏洞,提出以實名認證為核心的關鍵控制點加密體系,旨在從根源上解決盜刷、忘卡及電信詐騙等社會痛點,其背后研發歷程與創新理念折射出科技工作者對社會安全的責任擔當。
技術方案包含“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檢查”三重防護機制。核心環節“事中控制”要求用戶在每次執行取款、轉賬等敏感操作時,需通過指紋或人臉識別進行身份實名驗證,或設定單次操作時長限制,超時后自動觸發生物特征核驗。研發者表示:“生物識別技術能徹底解決偽卡盜刷問題,即使詐騙分子獲取他人身份證辦理銀行卡,也無法通過終端設備實施轉賬盜刷。另既使詐騙分子詐騙成功,也不敢使用自己的人臉,指紋使用或轉移詐騙的贓款!通過人臉識別易追查追蹤詐騙分子的真實身份信息”此外,系統還可通過紅外感應實時監測用戶離場狀態,觸發語音提醒防止忘卡。
該技術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業內專家評價稱,方案將生物識別與金融場景深度融合,直擊電信詐騙“匿名作案”命門,若能突破誤識率等技術瓶頸,或將推動銀行業身份認證體系升級。某國有銀行科技部門負責人透露:“生物識別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探索期,但其確保資金流向‘真人實戶’的潛力不容忽視。”
值得關注的是,技術研發者曾因意外卷入金融糾紛,在極端環境下堅持完成技術構思。其專利說明書強調:“科技創新應與道德建設同行,既要筑牢技術防火墻,也需通過實時警示喚醒公眾防范意識。”當前,清華大學等機構已在ATM機人臉識別領域取得進展,與此方案形成技術呼應。
在電信詐騙年均損失超千億的嚴峻形勢下,這項“科技反詐”成果不僅展現了技術創新的社會價值,更印證了“以科技守護民生”的深層邏輯。隨著生物識別技術成熟,一場金融安全革命或將來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