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做得好,能不能發財?
技術做得好當然可以發財,比如雷軍、李彥宏、比爾蓋茨等等,技術出身經營商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再比如,BAT早期的技術人員,隨著公司上市,也都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同樣也有反面教材,比如蘋果的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其實相對普通人而言他肯定也是發了財的,但是橫向對比喬布斯他就差的太遠了)。所以準確來說,做技術和發財其實根本沒有必然關聯。
技術做得好,為啥還沒發財?
這個問得比較籠統,也只能籠統回答了。一種情況是,你還是個打工者,有穩定的收入,頂多是拿個高薪吧,發不了財。另一種情況,你已經創業,但公司還沒有大成,比打工可能自主性強一點而已,壓力反而更大。那么,從哪些跡象表明你有發財的潛力?看你是否具備富人思維。富人思維,其實就是你對金錢、風險、成長、時間等方面的認知和行為。簡單來說,你是否深刻理解“復利”效應,并且在財富積累、事業發展上建立了一個系統,幫助你實現復利增長,在實現增長的過程中,你在風險,個人成長,時間管理上所采取的策略。
來看一個故事,Grace Groner 12歲就成了孤兒。她一直都沒有結婚。從來沒有過孩子。她也從未開過車。大部分時間內她都是獨自一人住在一間單居室的屋內,她一輩子就干過一種工作:秘書。
據大家所說,她是一位可愛的女士。但她過的是一種簡樸而平靜的生活。這使得她在2010年以百歲的年紀逝世后,捐獻出來的700萬美元更加令人困惑。認得她的人問:Grace去哪兒弄那么多的錢呢?其實這里并沒有秘密。她沒財產可繼承。Grace只是從微薄的薪水里省出了一點錢投入到股市,然后撒手不管享受了80年的復利。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財富的增長不在于頂層的認知有多強,而在于底層的的操作是否足夠好,Grace就是一個極致的案例。
做技術的,怎樣才能發財?
企業說白了,就是“組團掙錢”,最掙錢的當然是團長,也就是公司老板。任何一個企業在做利益分配的時候,遵循的原則都是責任和收益的對等。你的收入和你承擔的責任成正比。技術人員大多數追求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體面的收入,不愿意承擔過高的風險,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發財的。簡單來說,打工,或者說打工者心態的人發不了財。企業中分為三類人:命運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一般員工和企業之間只是利益共同體,是最低層級的合作,這類人永遠發不了財。你也許會說,不對啊,百度、阿里的前臺小妹,在公司上市后都發財了,你別忘了,她們是在公司早期加入的,拿著比市面上低的工資,她們可以說是事業共同體,大多數的企業高管也屬于事業共同體。公司里的股東、創始人、合伙人,他們是公司的命運共同體,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那一刻,只有他們是扛起一切的人,他們承擔著風險。然而打工者,大不了換個工作就完事了。所以,對技術人來說,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天花板,提升自己所處的層次,成為公司的命運共同體、事業共同體,開拓自己的眼界才有機會發財,這個和是不是做技術一點關系都沒有,任何一個職場人都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