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派文化的核心載體,上海的建筑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創新精神,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在紀念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9周年和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誕生100周年之際,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攜手徐家匯書院共同策劃“海派·承載”主題聯展。展覽以建筑為媒,融合多維視角與多元表現形式,展現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創新性。
上海的Art Deco風格公寓及其公共建筑是近代海派建筑設計的代表性標志之一。它在建筑立面與室內裝飾中出現階梯形、菱形、V形、放射狀等樣式,強調秩序感與幾何感,呈現華麗且古典的風格。這些建筑既承載了從世界各地來到上海的建筑師們精湛的設計技藝與理念,也記載了他們對來自五湖四海居民的生活畫像。
展覽效果圖
“往昔 | Art Deco建筑”展區位于徐家匯書院,精選賽華公寓、畢卡第公寓、華盛頓公寓、上海交大工程館等上海徐匯衡復風貌區的經典建筑,以模型形式呈現。底座通過Art Deco的形式語言,將江南水鄉園林中的橋、菱窗等要素進行轉譯與表達,形成江南文化托舉摩登生活的總體意象,是對上海文化歷史的藝術化表達,也是對海派文化的一種建筑學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依托歷史文獻,融合AI技術,再創作了Art Deco室內與上海早期的摩登生活場景,對建筑從室外到室內承載的人、社會和文化做了活化展現。
“再現 | 交大設計大樓”展區位于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設計大樓。“設計源起”從設計師的獨特視角出發,多維度敘述上海交大設計大樓的創作脈絡與藝術表達。“文脈延續”以沉浸式視覺交互技術構建時空劇場,讓觀眾體驗從江南水鄉到交大設計大樓的時代變遷及人文賡續。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始終秉承“體用并舉,設計大義”的辦學理念,積極發揮設計類學科優勢及資源,從第18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國際化表達,到衡復風貌區三維數字記憶庫的建構,再到交大老圖書館的活化更新,以多元視角激活歷史文脈,以公共美育連接城市生活,生動展現了交大深厚的人文傳承。未來,設計學院將積極融合AI及數字化技術,探索文化遺產的創新表達,以設計賦能區域城市更新與文化再生,助力上海文化地標建設與長三角文化一體化發展。
原標題:《交大設計“解碼”海派建筑與文化傳承》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