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一年中的家裝旺季。美好的家居環境,是人們千年不變的追求。在漢代,各類漆質陳設凝聚了當時手工技藝和美學,扮靚著人們的居室。今天,我們在南京的博物館里就能看到當時的漆器精品。
漢·方形黑地朱彩卷云紋漆笥
在南京市博物總館,收藏有一件漢代方形黑地朱彩卷云紋漆笥(sì)。笥是用竹篾或葦皮編制的器具,古代普遍作為盛衣器、盛食器,也有盛射箭器之用。這件漢代漆笥由笥蓋、笥身兩部分組成。笥身以4塊側板和1塊底板榫卯連接成為一體,里外均髹黑漆。笥底板素面,四角各嵌有一銅乳丁;側板下部繪朱漆線5條,其間飾有朱漆異形卷云紋。而笥蓋為盝頂形蓋,蓋頂板四角各嵌一銅乳丁,蓋頂四邊框飾幾何紋,中部和四面飾云氣紋,紋間有瑞獸。鳥獸奔跑于云氣間,具有動靜相生的藝術效果。笥蓋4塊側板嵌有銅質獸面鋪首銜環。
資料顯示,這件漆笥是2010年在六合李崗村漢墓中出土。當時出土的漆木器有15件,器類有盤、量、盒、笄、櫛、奩盒蓋等。器物大多保存較好,制作精美,漆畫紋樣華麗大方,漆笥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系在南京地區的漢墓中首次發現。
漆笥側邊紋樣細部
目前南京考古出土的漢代漆木器主要分布于六合一帶,具有鮮明地方特色。不僅繼承了浪漫綺麗的楚國風格,同時又糅合了秦代漆器突出實用性的特點,造型簡練,線條流暢飄逸。裝飾題材以植物紋、云氣紋、動物紋、幾何紋等為主,常見動物紋與云氣紋的組合。用色以在黑褐、褐、醬紫地色上繪紅漆圖案為主,多使用曲線造型,多層分割。制作工藝方面則運用了較多的彩繪、鑲嵌、針刻等手段。
專家認為,六合李崗西漢墓出土的這件笥是木胎漆器,規格較高。據李崗漢墓發掘簡報記載,根據出土漆器特征及墓主遺骨鑒定結果,推斷此墓年代為西漢末新莽時期,墓主人為45歲左右女性,或為堂邑縣權貴的家眷。六合地處江北,在漢代時稱為堂邑。史料并未記載堂邑治所的確切位置。目前這一區域內考古已發現的漢代走馬嶺冶鑄遺址、楠木塘遺址等漢代遺存分布較為密集。這些遺址在東,李崗漢墓在西,這些或為我們尋找堂邑城提供了更多線索。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盛媛媛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