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西平原的廣袤大地上,隱藏著一座低調又寶藏的小城——莘縣。這里不僅是“中國蔬菜第一縣”,傳承千年的煙火氣息更是滋養出質樸深邃的飲食文化。
古城鴛鴦餅承載著“陰陽調和”的哲學之道,燕店燒鴿書寫著魯西漢子的“江湖”豪情,張魯燒麥包裹著兼收并蓄的民族情懷,康園肉餅堅守著百年匠心的厚道本色......每一道莘縣美食都是歷史在舌尖上的鮮活注腳,每一口莘縣味道都是文化留給歲月的“情景再現”。
來莘縣吧,來感悟非遺傳承的魅力,來解鎖一場多彩的味覺盛宴。
來莘縣吧,來滿足“莘”層次的味蕾,來共赴一日好“食”光。
“早”尋莘縣的晨醒“食”間
當晨霧漫過徒駭河畔,晨光爬上燕塔檐邊,熙熙攘攘的街道喚醒沉睡的城市,尋常巷陌間的人間煙火伴著早餐的香氣暈染而開,釀出獨屬于莘縣的“早”味。陽平胡辣湯的辛香、豆腐腦的滑嫩、雞蛋荷包的酥脆......這些經典的“吃食”早已在莘縣早餐江湖中占據一席之地,唇齒的每一次碰撞都能釋放出多巴胺的快樂因子,每一次咀嚼都氤氳出酣暢淋漓的清早之味。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早餐品種中,有一份最獨特的存在,不同于煎炸烹烤的“豪邁奔放”,它將溫潤如玉演繹到極致,涂抹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它就是——“鴛鴦餅”。
醇香的小麥面粉經過和、揉、醒、搟、抻等純手工技藝的洗禮,成為薄如蟬翼、柔軟綿香、筋道彈牙的餅皮,同時選取新鮮肉丁搭配中段蔥白制作餡料,并按比例佐以醬油、鹽、香油等調味料,更是成為制作工藝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8層餅皮包裹著餡料,將其兩兩相扣入籠蒸制,蒸騰的霧氣霎時撲面而來,將麥香與肉香交織在一起,似一對恩愛纏綿的鴛鴦,一齊奏響甜蜜“樂章”。如今,無論是南來北往的客商還是上學的孩童,不管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手里都會捧著一塊最地道的“鴛鴦餅”,咬一口便是三百年的歷史沉淀,這是經久不衰的傳承,更是“食”力出圈的最強宣言。
此外,皮薄餡大、狀似花蕊、一口能“鮮掉眉毛”的張魯燒麥,外皮酥脆如金箔,內里汁水豐盈的康園肉餅......也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早餐的“心頭好”,特別是再搭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胡辣湯,亦或是來一碗驅寒祛濕的羊肉湯,更是辣得通透,暖得熨帖。
歷史鏈接:
1.鴛鴦餅。誕生于莘縣古城鎮,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相傳,清代乾隆年間,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出任范縣(今莘縣古城鎮)縣令。冬至時,鄭板橋念及乳母之恩,想尋餅食吃。他見一處門前排起長隊,便上前買餅,只見兩餅相對而扣,餅皮晶瑩、多層勁道,食之綿軟爽口,餡料鮮香不膩。此后鄭板橋成為常客,并得知此餅源自皇宮,由返鄉的御膳房面點師制作。鄭板橋因餅的形狀將其命名為“鴛鴦餅”,還贈詩贊譽:“一碧青蔥肉中藏,二面千層口中香”。
2.張魯燒麥。起源于莘縣張魯回族鎮,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是一種以麥面制成薄皮包裹肉餡后蒸制的傳統面食。在古時,燒麥被稱為“燒賣”,關于它的記載可追溯至元代,而在方言中,它也被叫作“稍麥”,“麥”字亦有“賣”的發音,其名稱的由來蘊含兩種趣味解讀:一則因其皮薄餡足,匠人將碎肉于頂端巧手捏塑出細若線梢的造型,故得“稍麥”之名;另一說則是形容其制作工藝——以面皮為托,肉餡居中作花蕊狀點綴,在方言中便被形象地稱為“燒賣”。
傳說哈爾濱的燒麥就源于張魯燒麥。明末清初時,張魯鎮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后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很多人喜歡弟弟包的不像包子的包子,因是捎帶著賣,就取名為“捎賣”,后來諧音傳播改叫“燒麥”。
3.康園肉餅。出自莘縣妹冢鎮康園村,由清光緒年間的地方名廚房登山先生獨創。但康園肉餅的歷史淵源更為久遠,相傳3600年前的夏朝晚期,一代賢相伊尹躬耕于有莘之野,他因善調五味,被稱為“中華廚祖”。據記載,周穆王周游列國來到莘縣,聞到小飯館酥油餅的香味,品嘗后贊不絕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稱便因此而得名,房登山先生在酥油餅的基礎上細化制作工藝,并加以肉餡進行改良,康園肉餅由此誕生。
“午”與倫比的美味“食”刻
當正午陽光播撒莘州沃土,市井街頭巷尾開始沸騰人聲,鐫刻在莘縣骨子里的風味便開始輪番上演、不曾改變。“一鴿勝九雞!”范家老灶的鹵湯里鹵制著的燒鴿正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十余種香料在鴿肉的纖維里游走,沉淀著百余年的匠心獨具,蘊含著獨特的烹飪審美。經過鹵湯的味引,燒鴿早已扮上琥珀色的妝容,再將如瀑布般的熱油琳制剛出鹵的鴿子上,騰起的煙火瞬間喚起鴿肉的鮮嫩,當咬開焦脆的外皮,內里卻滑嫩爽口,迸濺的汁水讓食客暫時放下矜持,嘗到每一口風味都是時光留下的“活體化石”。
當然,縈繞舌尖的味道還遠不止此:當爽脆遇上鮮嫩,碳水與肉香編織成味覺密碼,荸薺粒與精肉在反復揉搓中相濡以沫,再將其滾入油鍋中翻轉炸制,丸子的表面迅速勾勒出琉璃般的焦糖光暈,當熟透切開后,晶瑩剔透的橫截面凝固著的都是莘縣人對甜蜜的所有想象;朝城水餃,作為行走的“非遺”,既是連接故土和游子的紐帶,也成為各地食客感知地道莘縣味的驚喜,選取的羊肉、香蔥、時令蔬菜、江樓香油等上等原材料,造就了這一碗特別的香味,表達出對這方風土人情最深沉樸素的熱愛;說起“魚中獨一味”,糟魚絕對能排得上名號,將細鱗魚收拾“利索”后,倒入一鍋老料水中,“糟”味演變之旅由此開始,在文火煨燉中,形形色色的味道相互交融滲透,糟制的香氣在沸騰湯底的映襯下呈現出層次分明的記憶圖譜,出鍋后的糟魚整體完好、骨肉軟爛、復合味濃、且耐存放,可以熱食,也可以冷吃,風味絕佳。
歷史鏈接:
1.燕店燒鴿。因產于莘縣燕店鎮而得名,是堪稱宴飲饋贈的珍品。莘縣燒鴿文化起源于400多年前,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在品嘗過莘縣燒鴿后對其贊不絕口,從此莘縣燒鴿便成為進入皇廷的貢品。漫步莘縣街頭,各家燒鴿店散發的誘人香氣,讓人難以抵擋。不同店家有著各自獨特的烹飪秘訣,燒制出來的燒鴿風味各異,有的皮脆肉嫩、有的香料入味,每一口都是對魯西飲食文化的致敬。
2.荸薺丸子。創制于清代,歷經200余年的傳承與發展。作為莘縣的傳統名菜,以其色澤鮮亮、外觀誘人、甜蜜濃郁的風味而著稱。在解放前,莘縣縣城內的知名飯館“瑞生樓”的大師孫振生將其制作得尤為出色。1959年,這道菜甚至進京獻藝,贏得了廣泛贊譽。后來,孫振生的徒弟潘心德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對調味進行了創新,并巧妙地以綠花作為點綴,為這道傳統名吃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朝城水餃。起源于莘縣朝城鎮,擁有400余年歷史,由明兩京尚書江東引進皇宮。有詩贊曰:“武陽水餃進朝堂,萬歲食之贊聲朗;盛名佳話天下知,皆因閣老家武陽。”朝城水餃采用6-8個月鮮嫩羊肉、上等香蔥、小磨香油、加以祖傳滋補配方調料、精面細皮、手工制作而成,因其餡大皮薄、入口鮮香、不膩不膻,而令人回味無窮。
4.古城糟魚。發源于莘縣古城鎮,據傳起源于南宋時期。當時百姓為了抵御寒冷冬天,便將捕獲的魚腌制糟制,慢慢演變成為今天的糟魚。這里的糟魚以細鱗魚為主料,配好料水后,在鍋中鋪上水箅子和白菜葉,蒸魚文火煨燉6小時左右,直至湯汁耗盡。在過去,糟魚是莘縣人民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它見證了無數家庭的溫馨時刻,如今,依然是許多莘縣人心中難以割舍的美味。
“晚”美收官夜幕“食”光中的味覺狂歡
“一城一夜一煙火,一街一巷一滋味。”城市的飛速發展往往會迎來味道的迭代升級,如果說老式傳統美食承載著的是一段段溫暖的記憶,記錄著的是一代代人的傳承,而新式“潮味”則是處處散發著誘人的驚喜,給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人們帶來難得的愜意“食”光。
當夕陽的余暉隱入天際,霓虹的閃爍劃破夜空,莘縣,這座小城,也逐漸褪去白日的喧囂與繁華,換上一襲隱秘而朦朧的夜袍。隱匿在市井中的各式珍饈美饌也開始搖曳“身姿”,再次將“食”張力拉回到滿格狀態,彌漫在夜幕下的人間百味,也正式拉開了一場“晚”美的味覺盛宴。
若要談起莘縣蘊含的“新”味,就不得不提新開張的燕塔鑫街。這里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美食匯聚于此,攤鋪開最真實的人間煙火。烤架上的肉串在老師傅熟練地翻動下滋滋作響,炭火炙烤下滴落的油脂,濺起一串串歡快的火花,如同一個個跳動的精靈般奏響美味的前章,一把孜然粉、一撮辣椒面,更是讓本就誘人的香氣瞬間升騰,頓時讓人胃口大開,咬上一口更是直擊味蕾“要害”,為饑腸轆轆的靈魂注入生機活力;金黃的油鍋里,酥肉、雞柳、帶魚等一眾炸貨裹挾著肉香與調料香,在熱油中熱鬧的翻滾著,熟透撈出后,金色的“鎧甲”熠熠生輝,散發著誘人的光澤,放入嘴中,唇齒間散發出的濃郁香味讓人欲罷不能,演繹著對生活最純粹的熱愛。一把爽滑的粉絲,再搭配上各式的鮮嫩青菜和各種Q彈的丸子,在大鍋里煮至沸騰,在湯汁的加持下顯得鮮美無比,特別是出鍋后再淋上一勺厚厚的麻醬和靈魂辣椒油,各種味道在口中交織融合,來一碗暖身又暖心,讓食客們卸下一天的疲憊,成為專治“emo”的不二選擇。
當然,莘縣夜晚美味遠不止于此。在這里,還有現烹現制,鮮香入魂,飽含江湖豪情的街頭炒面;有風骨獨特,泥爐炙烤,充滿異域風情的韓式烤肉;更有新鮮現燙,暖意十足,續寫沸騰新章的火鍋......這些煙火的滋味都延續出人間的至味,共同繪就出一副獨屬于莘縣的“食”色百景圖。
從清晨到深夜,莘縣用碳水與肉香編織味覺密碼,每一口都是魯西大地的深情告白。每一道美食,從來不僅僅是用來果腹的較量,像是情感的寄托,用獨特的味道凝聚著莘縣人民對生活的熱情與激情;更像是一篇故事,細細傾訴著這座小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基因。來莘縣吧,來開啟一場難忘的美食文化之旅,來完成一場穿越千年的美味修行,讓舌尖在莘縣的煙火江湖中徹底淪陷!
作者:王昊為
視頻、攝影:翟亮王昊為趙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