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車全說
別人研究車,而我研究你!
為什么今年遍地都是"一口價",這些一口價真的靠譜嗎?今天帶大家盤點一下市面上已發布的"一口價"車型,到底是真心劃算,還是套路不斷。后半部分我們再分析一下"一口價"的大背景,以及"一口價"的底層邏輯。
今年的新車上市發布會,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一口價"。有些車雖然沒開發布會,也用海報的方式宣布采用一口價來銷售。豪華品牌像是凱迪拉克幾乎全系都采用一口價銷售模式,CT5一口價21.59萬起,XT5一口價26.59萬起。合資品牌像是別克君威(參數丨圖片),一口價10.69萬起。上汽大眾最近上市的途昂PRO,一口價26.99-31.99萬。東風日產軒逸經典一口價6.98萬起、逍客榮譽一口價9.98萬起。一直很傲嬌的豐田也加入一口價模式,鋒蘭達8.98萬起,威蘭達12.98萬起。還有東風本田CR-V,前段時間也宣布一口價11.99萬。國產品牌像是奇瑞,前兩天剛開發布會,旗下四大品牌:奇瑞、iCAR、星途、捷途幾乎全系都調整為一口價模式。
但不同廠家宣布的一口價,套路還是蠻多的。就比如說本田CR-V的一口價11.99萬,要拿到這個價格,你必須要滿足很多條件。首先這是最低配18.59萬的活力版,現金優惠4.6萬,然后必須要求全額貸款,5年分期,再返你2年利息大概1.6萬,然后二手車置換,非本品牌廠家補貼4000元。4.6+1.6+0.4=6.6萬,18.59萬-6.6萬=11.99萬。聽起來很劃算,但仔細一想,不對啊。其他品牌貸款也有2年返息,而且這返息怎么能算優惠呢?我實際貸款2年利息還是要給銀行的啊,你只是提前返給我而已。還有這置換補貼,去哪家店都有,怎么也算進去了呢?那要把報廢補貼算進去,豈不是更低?所以大家都在罵CR-V這個一口價不實在,套路太多,條件太多。要滿額貸款,要有置換。
還有些一口價更有意思了,不僅把貸款返息、各種補貼全算上,還會在海報下方注明一行小字:車輛最終成交價格與xx城市授權經銷商商定為準。就比如奧迪Q5,你在網上能搜出很多個版本不同的一口價,有的23.88萬起,有的24.79萬起,有的24.99萬起,你再仔細看下面的小字,有的要與上海經銷商商定,有的要與浙江經銷商商定,有的要與北京經銷商商定。這怎么看都像是個笑話。
再比如像日產的一口價,還找了賈冰做了廣告。軒逸經典雖然是個老掉牙的車,但一口價6.98萬,比比亞迪秦PLUS還便宜,對有些人還是有吸引力的??墒遣煌鞘械匿N售給到這價格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要貸款,有的可以全款。而關注過軒逸經典行情的人會搖搖頭苦笑,因為這車去年最多的時候,愿意貸款可以給到4萬多的優惠。現在一口價只相當于優惠3.88萬。如果不能談價,那就等于漲價。還有軒逸真心版也是一個道理,現在8.98萬的一口價,其實跟指導價貴6000元的悅享版,去年優惠后的價格一個樣。那你說,這是漲價還是降價?
目前官宣一口價沒有翻車的,應該算是別克和凱迪拉克。10.69萬的別克君威,21.59萬的凱迪拉克CT5,你真的要全款買,直接去店里刷卡,然后買個保險,交個稅,上個牌就能開走。也不強制你貸款,也不強制你必須有置換。如果你符合補貼標準,優惠就繼續往上疊加。而且你仔細看今年的別克和凱迪拉克,明顯在精簡產品配置,以前還要分什么領先、精英、豪華,然后再分不同排量,甚至還分兩驅四驅?,F在不存在了,基本就2個配置,最多3個配置。要么低功率、高功率,要么兩驅、四驅,基本入門就高配。這說明什么?別克想明白了,消費者不會在這個品牌上浪費太多時間,你什么價格,直接說,價格滿意我再看看你的產品力。以前藏著掖著,放個高高在上的指導價,人家問都不來問。
其實,為什么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出現了很多一口價的現象?主要原因就是合資品牌的價格,這幾年被國產新能源打下來了。早年像大眾、豐田好賣的車都沒什么優惠,像漢蘭達還要加價, 但我覺得,經銷商代理模式下做"一口價"非常難。而且一口價模式一旦開啟,就像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魔盒,很多不可控因素馬上接踵而來。比如,原先一臺車指導價賣15萬,經銷商優惠5萬,客戶按10萬成交。而這臺車經銷商是按11萬從廠家進貨的,實際是虧1萬在賣,當然,他可以從裝潢、保險、貸款其他方面再賺回來。但是現在官方說,我們一口價10萬。那么請問,你給經銷商的進貨價多少錢?你還按11萬的進貨價嗎?不可能。你要想讓經銷商聽話,跟著你的一口價模式來玩,除了要讓銷量起飛,還得讓他能賺錢。所以,廠家得在11萬進貨價基礎上做補貼。比如一臺車補貼1.5萬,這樣進貨價就成了9.5萬,按10萬一口價賣,經銷商就賺錢了??墒欠催^來看,廠家就賺的少了。要知道,裝潢、貸款、保險這些利潤,進的是經銷商口袋,不是廠家口袋。所以,現在的一口價模式,非??简瀼S家的成本控制,也考驗廠家的決心。 這里舉兩個例子,一是鴻蒙智行,雖然不全是直營店,但據我所知,幾乎指導價就是成交價。我幫很多人找關系問過價格,除了刷我臉送點小禮品外,車價一分不能少,即使買的是40-50萬的M9,也不行。為什么能把經銷商的價格控的這么好?說白了,就是品牌強勢,消費者認這個牌子,店里不缺流量,真的能讓經銷商賺到錢。他能賺錢,就會聽你廠家的話,即使原價銷售也能賣出去,誰還愿意降價。另外就是庫存問題,只要廠家不大批量的壓庫存給經銷商,經銷商也可以不優惠,或者少優惠來賣車。 再舉個例子,吉利星愿,這么一款7-8萬塊錢的小電車,大家猜猜4S店進貨價比指導價低多少錢?2700塊。說出來你敢信嗎?這2700還揣不進兜里,目前講講價,還得讓出去個500-1000塊。別問我怎么知道的這么清楚,前幾天知識星球的球球,剛找我問過價。你說這車一口價不一口價,有啥區別? 有網友說,咱們中國人愛還價,買車不還價,心里總是覺得不踏實,這話我是認可的。一口價除非你常年堅持,否則短期內做一口價,我是不認的。何況現在一口價套路那么多,有些還寫著"限時",這個限時的意思可以正過來理解,也可以反過來。比如,我可以理解為過了這段時間,價格回復成原來的指導價+砍價模式。我也可以理解為,這個一口價只是限定這段時間,下段時間我可以再公布一個更低的一口價,反正都是限時。所以,怎么讓我完全信任你的一口價體系不會崩塌,能一直維持下去?哪怕你過段時間下調價割我韭菜,你只要能做到,不讓加就全國都不讓,調整價格就全國調整,也不是不能接受。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買新車都是按照官方指導價,再結合終端優惠來算出成交價,這都是國人默認的買車方式。但自從新能源車開始普及,很多新品牌開始用一口價的形式來銷售。最廣為人知的一口價模式,其實就是特斯拉,從2013年在北京芳草地開第一家直營店,一直到今天為止,特斯拉一直沒有給過一分錢優惠,都是官方指導價就是成交價,也就是我們說的一口價模式。而國內的新勢力品牌,剛開始大家都想模仿特斯拉,用直營的模式,但真能堅持到今天的,其實沒幾家了。這是為什么呢? 要知道,想維護一口價模式,最關鍵的一環就是直營模式,只有直營才能由廠家來控制定價體系。但是直營,就意味著需要廠家投資開店,廠家負責管理全國所有的店,不僅投入成本大,管理難度也大。不過直營的話,廠家可以控制全流程每一個環節,特別是定價環節。這樣的好處就是,廠家指導價定多少錢,全國所有直營店就賣多少錢,分毫不差。所有的銷售政策也完全一樣,五年免息,限時贈送的權益,每個銷售的口徑都完全一致。所以,消費者只要考慮這車喜不喜歡,不用考慮價格還能再砍多少?銷售在店里只負責帶客戶體驗新車,沒有討價還價的過程。下單之后,客戶也能在APP里看到車輛的生產進度、物流進度,以及安排交付的地點。如果維護得好,整個體驗其實非常絲滑,客戶還是很認可的。 但直營的難點也有很多。比如非常考驗車企的資金實力,因為建店和運營的成本非常重。要知道開店的數量與實際的銷量成正比,直營的開店速度肯定沒有加盟經銷商來得快。如果你沒有足夠多的資金在全國開直營店,那么就無法支撐工廠的產能,工廠建好了又不能天天閑置不開工,但加足馬力生產,你店面又不夠多,賣的不夠多,那就會形成庫存積壓。以前有經銷商代理的話,庫存可以壓給經銷商,這就是大家看到的4S店庫存堆成山,然后4S店要回籠資金,只能被迫降價。加盟的好處就是,廠家不管你庫存壓力大不大,因為4S店從廠家提貨的時候,錢已經打給廠家了。對廠家來說,這車就算是賣出去了?,F在直營,壓力給到了自己。 另外,直營模式也非??简灎I銷和定價能力,因為以前經銷商代理的時候,你價格定的不好,經銷商還可以通過優惠來調節成交價,現在全直營都是一口價,定錯價格那絕對是致命打擊。其次,經銷商代理都是地方勢力,能力千差萬別。也許一個品牌北方經銷商賣不好,南方賣的風生水起,西部經銷商垂死掙扎,東部經銷商生龍活虎。有的經銷商,就是當地地頭蛇,確實有本事,無論對私業務、對公業務,他都能搞得定,能賺到錢他也愿意在本地砸廣告做宣傳,一環扣一環,搞的有聲有色。你如果直營,所有宣傳統一聽總部指揮,能把全國這盤棋下好的,目前來看,除了像小米、特斯拉這么強勢的品牌,剩下的沒幾個。 說到底,直營店的玩法,是從底層架構上就與傳統經銷商代理的方式不同,傳統經銷商是根本改造不了的。所以在國內,一開始很多新勢力品牌都想學特斯拉做直營,從底層架構上改造。比如蔚來、理想、小鵬,包括我開的阿維塔。但運營幾年之后,發現直營難度實在太大。一是非??简炂放屏彤a品力,一旦這個品牌不被大家認可,或者產品力出現問題,全國的直營店都賣不出去車,那每天就是干耗,成本壓力巨大。所以這兩年蔚來已經放棄了全國直營,開始引入經銷商模式。但蔚來并不是完全放開經銷商加盟,而是采取一種叫"售后換售前"的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授權一家經銷商負責蔚來的售后維修服務,但你要把前面的展廳低價租給蔚來做銷售展廳。這樣一來,經銷商可以收獲資金和售后維修的利潤。蔚來可以減少大規模建店成本,同時穩住了直營模式,可以還是按以前的方式管理線下服務質量和價格體系。 小鵬成立之初也是采取直營,但很快發現不行,早在2019年就開放了加盟,但一開始對加盟經銷商要求還挺高,必須先運營商超店,達到目標才能申請開帶售后的店。后來王鳳英去了小鵬,在2023年啟動"木星計劃",就是用經銷商模式逐步替換過往的直營模式,要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市場覆蓋率。經銷商規模起來之后,緊跟著小鵬就開始大幅降低車型售價,從MONA M03,到小鵬P7+,再到最近剛上市的新款G6、G9,每款車一上市,網上就一片驚呼:掀桌子了,掀桌子了。我現在看到掀桌子三個字就想笑,哪兒來那么多桌子? 蔚小理當中唯一還在堅持直營的,是理想品牌,理想只是把一部分鈑噴業務授權給了第三方。銷售和交付還是以直營的方式,所以理想的價格和服務一直控制的比較好。但前期理想一直賣的是增程式,成本比純電要低,價格也不算便宜,所以是為數不多這幾年賺到錢的新勢力品牌。有錢就有底氣繼續開直營店,有錢就能維持還不錯的服務。但從今年開始,理想的壓力也會非常大,因為馬上純電i系列車型要上了。怎么定價?怎么權衡純電與增程的關系?畢竟蔚來和小鵬店里沒有增程啊,特斯拉店里也沒有。學習鴻蒙智行的方式嗎?肯定不行。所以在直營模式下,有純電和增程同時銷售的,目前來看就理想一家,所以是個挑戰啊。 最后聊個小故事,結束我們今天的節目。前不久3.15晚會上曝光了蜜雪冰城宜昌某店使用隔夜水果切片。本以為這是蜜雪冰城的負面,結果網友一邊倒的力挺蜜雪冰城,有的說"你暗訪一個多月,就查出個過期檸檬片?"還有的說"你干脆把我媽媽抓了吧,我家冰箱里還有去年她買的粽子呢",甚至有網友說"什么,4塊錢的檸檬水不是科技與狠活,用的居然是真檸檬?"3.15雖然曝光了蜜雪冰城,蜜雪冰城甚至都不用公關,都能收獲好評,你說神奇不神奇。 而在3.14號,湖北經視3.15特別報道,曝光了滬上阿姨使用過期食材制作奶茶。好家伙,網友認為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自己利益,全網發起"拒喝滬上阿姨"行動,甚至有網友翻出了滬上阿姨"白水收費10元""拖欠員工工資"的報道,品牌形象可以說是跌至冰點。這兩個品牌同時被曝光,問題其實也都差不多,為什么網友反應截然不同?說白了,品牌要在平時給自己積攢信譽積分,積攢好感度。蜜雪冰城給人的感覺是"它都不嫌我窮,我咋還能嫌他隔夜呢",而滬上阿姨宣傳的是"新鮮、健康、手作",消費者對它的奶茶品質、食品安全都有更高的預期。 管理客戶預期是個技術活,大家都知道宜家購物,出門的時候有個1元冰淇淋,這是為了提升你的愉悅感,讓你出門的時候有個宜家性價比高的印象。但各位知不知道,宜家還搞過雨傘在雨天打折的活動,原價29.9元的雨傘,下雨天的會員價9.9元。這是不是反常識?因為我們印象中,雨天買傘即使不加價,至少也不會便宜吧。沒錯,超出你的預期,就會讓你愉悅,可以積攢信譽分、好感度。 咱們國內哪個品牌做的最好呢?我覺得是小米的雷軍。要知道創始人形象,也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你是不是在央視看雷軍在北京開會,感覺像是自己哥們上了電視一樣?這就是信譽分、好感度拉滿的表現。再反觀這次蜜雪冰城被網友力挺,也說明了媒體公信力與品牌公信力,現在開始出現了反轉。以前是媒體公信力強,給誰報道一個負面,很可能這個企業一口氣喘不過來就掛了?,F在呢,自媒體時代,企業自己就能掌握發聲的渠道,平時就在運營自己的賬號。跟群眾打成一片,你官媒每年走個形式報道一次所謂的黑幕,你覺得大家會怎么想?你用一家店的違規操作,想錘一個全國性的品牌? 其實我最后聊這些,就是因為看到了現在一口價群魔亂舞的現狀,誰在攢好感度,誰在敗品牌口碑,也許客戶知道,銷售知道,但是坐在工廠會議室里吹空調的領導,他們也許并不知道。 想和三刀做朋友?想和三刀的讀者做朋友?想海內外找到更多知己好友? 歡迎來三刀的朋友圈。 小米SU7 Ultra,真正賣爆的原因 沃爾沃S90,買現款還是等新款? 凱迪拉克CT5,開它下賽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