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秋舉老師:村里由您幫扶的小龍蝦成熟啦!啥時候抽空過來嘗嘗啊?我們等您!”打開六道泡村第一書記李有德寄來的邀請函,一只“小龍蝦”蹦出,這讓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秋舉非常驚喜。更讓她自豪的是,這份小龍蝦宴邀請函的落款是六道泡村全體村民的簽名。
公主嶺市南崴子村稻漁科技小院首席專家,是王秋舉的另一個身份。她帶領團隊研究建立的“雙邊溝+分箱式插秧”稻田養殖蝦蟹模式,從科技小院走向吉林廣袤的黑土地,悄然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面貌。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這是繼2024年首次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后,這一創新實踐再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在吉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專家服務團,像王秋舉一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專家還有很多。服務團由200余名教授與骨干教師、500余名博碩士研究生及50余名本科生組成,專業涵蓋種植、養殖等多領域。
這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深深扎根在泥土里,探索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孤勇者”找到“同行者”
“破圈”助力鄉村振興
“南方的河蟹個頭大,普遍能長到二兩以上,一只就能賣幾十塊錢;吉林當地的河蟹普遍1兩左右,不僅個頭小,價格也便宜,一斤才能賣十幾塊錢。”2015年,看到南北方在水產養殖上的巨大差異,王秋舉就萌生了改變“吉林省稻田河蟹個體小,缺乏真正的養蝦業”這一現狀的想法。
談及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的攻關和推廣,王秋舉直言遠比想象中難,“拿來一塊水稻田,把小龍蝦和螃蟹扔進去就能掙錢?哪有那么簡單!”
2018年,當王秋舉帶著團隊第一次踏進公主嶺市南崴子村時,迎接她的不是掌聲,而是村民的不買賬——王秋舉他們連塊試驗田都找不到。
直到藍谷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春雨自愿拿出自家一塊地,王秋舉在稻田里的研究才算正式開始。
“白天下田養蝦蟹,晚上就住在簡易的集裝箱里,沒有洗澡的地方,唯一搞科研的場所就是100平方米的農房,這個農房是解剖室、培訓室、會客廳,還是辦公室。”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王秋舉帶著學生們扎根在此,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同樣在吉林農業大學任教的丈夫吳旻,帶著才一歲多的女兒搬到了村里,和王秋舉一起開展研究工作。后來,小兒子出生了,王秋舉的媽媽也搬過來,幫兩口子照顧孩子。七年間,兩個泡在田里玩耍的孩子逐漸長大,王秋舉的科技小院也不斷傳來好消息。
依托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研究平臺和多年實踐經驗,王秋舉團隊首次創立了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稻漁綜合模式“雙邊溝+分箱式插秧+側深施肥”及稻蟹養殖相關集成技術,農民的稻谷利潤由原來的550元/畝增加至1100元/畝,水產品利潤增加至760元/畝,經濟效益相比單一種植水稻每畝增加近千元。
實實在在的收益,讓南崴子村的農戶打消了疑慮,更多人愿意嘗試稻魚綜合模式。
從“水土不服”到因地制宜
在田間地頭開課
在科技小院里,農戶可隨時推門請教;田間培訓時,她將“圍擋修補”“蛻殼管理”等專業術語轉化為“補漁網”“看螃蟹換衣服”等農諺;針對地理條件,王秋舉還總結出“三看”口訣:看保水性、看周邊環境、看管理水平,幫農戶篩選適宜田塊。
“最難的是改變觀念。”王秋舉感慨。許多農戶起初對精細化管理不屑一顧,比如因疏于圍擋維護,稻田里的蝦苗、蟹苗“逃跑”了一大半。
“科普不能‘一刀切’,得用農戶聽得懂的話。”于是,王秋舉帶著團隊扎根農村,創立“三個零距離”服務模式——與農戶零距離生活、技術指導零距離對接、問題解決零距離響應。
科技小院既是技術服務站,更是“田間學校”——農戶們在此嘮著嗑兒學技術,學生們挽起褲腿測數據,科研與生產碰撞出最樸素的火花。
村里第一個養螃蟹的人趙春雨,也成了科技村書記,將從王秋舉那里學到的蝦蟹養殖技術教給更多的村民。2020年,身懷六甲的王秋舉犯愁怎么喂螃蟹時,正是趙春雨和合作社的社員們,幫她完成了螃蟹投喂的任務。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技術推廣到雙向成長,王秋舉以科技小院為紐帶,用科技志愿服務架起科研與農戶的橋梁,讓“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生態農業夢想在黑土地上生根發芽。
王秋舉還開通了自媒體賬號,用短視頻記錄養殖技術要點。一條“寒地小龍蝦蛻殼實錄”意外走紅,播放量超50萬。
六道泡村第一書記李有德正是刷到視頻后,聯系王秋舉引入技術,最終全村簽名送來“龍蝦請柬”致謝。
如今,她的賬號累計解答技術問題3000余條,線上一對一指導農戶超200戶。
目前,王秋舉帶領團隊研究建立的“雙邊溝+分箱式插秧”稻田養殖蝦蟹模式這項技術在吉林省推廣超過10萬畝。
在科技小院“雙向奔赴”
育人也育己
“科技小院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群人的信念。”王秋舉說。
吉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建設起步于2009年,作為全國首批科技小院及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吉林)科技小院聯盟理事長單位,目前承建91個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強力支撐吉林省科技小院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小院地域覆蓋全國6省13個市(州),并承建吉林省首個跨國共建科技小院——贊比亞大豆科技小院。
靖宇藍莓科技小院牽頭全國首個小漿果類科技小院集群,2024年靖宇藍莓種植面積達4萬畝,鮮果產量1.5萬噸,實現產值2.6億元,超萬人受益,5000余人增收。
和龍桑黃科技小院開發優質菌種與立體棚栽培模式,研發多種新產品,輻射帶動6個鄉鎮,栽培面積達2000畝,實現產值3億元,桑黃成為延邊州的特色產業。
龍山蛋雞科技小院示范轉化多項專利,制定地方標準,帶動合作社年產蛋3500噸,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幫扶貧困村脫貧。
梨樹玉米科技小院40余名師生長期駐扎,創新玉米高產高效技術并編制技術規程,與當地農技推廣合作構建了“科技小院+推廣站+農戶”三位一體技術推廣模式,培養190余位致富帶頭人,培訓2000余人次,服務與輻射面積廣闊,玉米增產顯著。
樺牛科技小院聯合成立吉農樺牛科技研發中心,優化育種群體,2024年核心母牛群達500頭,新增基礎母牛120頭。開展9次技術培訓,服務450余名農技人員。制定《新品種培育方案》,搭建智慧表型測定平臺,加速推進“樺牛”新品種培育進程。
“別人以為我們在‘志愿服務’,其實農戶才是我們的老師。”王秋舉常對學生說這句話。在科技小院,研究生們白天測水質、夜間巡蝦塘,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操技能;為向農戶講清“生物肥替代化肥”的原理,他們自制漫畫手冊,語言愈發接地氣。
這種“雙向成長”也反哺著科研。農戶反饋的“高溫期螃蟹厭食”問題,催生出王秋舉團隊關于寒地水產動物應激反應的研究課題;學生記錄的田間數據,成為多篇SCI論文的核心支撐。
在王秋舉看來,黑土地上的每一次豐收,都是科研與生產“雙向奔赴”的見證——這里生長的不只是蝦蟹與稻谷,更有鄉村振興的希望。
對于未來,吉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專家服務團成員都有個樸素卻堅定的目標:“只要還有一個農戶需要,科技小院就會一直辦下去。”
【科技志愿風采】
科技志愿服務是中國科協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多年來,中國科協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優勢,完善資源下沉和賦能機制,形成上下聯動組織體系,廣泛動員引領廣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社區校園、廠礦企業,為群眾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科技志愿服務的時代價值和道德力量。
為進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國科協之聲開設【科技志愿風采】專欄,講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進典型風采,為強國建設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本期典型王秋舉同志獲評中國科協2023年度“最美科技志愿者”、吉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專家服務團獲評中國科協2024年度“最佳科技志愿服務組織”。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文
(圖片與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