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王凡
她,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學生,在涉及力學測算、保障建設安全的土木工程領域巾幗不讓須眉、不斷創新突破極限。
她,扎根西部建筑設計一線的42年,以鋼筋為筆、以水泥為墨,從大跨空間結構到復雜高層建筑,在崛起的一座座城市地標中繪就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藍圖,力求用合理的結構表現建筑美。
她,踐行社會使命與擔當,在抗震救災中以專業技術沖鋒在前,為百姓住得安全舒心積極建言獻策。
她叫馮遠,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建筑結構首位女性大師、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馮遠辦公室工作照。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供圖
如今,完成了100余項工程設計、建筑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的馮遠說:“我從不滿21歲入職,在普遍認為內容枯燥、加班常態的建筑結構技術工作中,慢慢學會了堅持和努力,懂得了如何去享受挑戰和過程,把技術創新變為快樂。”
技藝鑄夢:大跨體育建筑的實踐與鉆研
1961年12月,馮遠出生于四川,在四川省建科院的科研試驗氛圍中成長,1982年從重慶大學工民建專業畢業,同年進入中建西南院工作,從此與大跨結構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在業界對空間結構認知度不高的1991年,年輕的馮遠主持了人生中第一個大跨度建筑——德陽體育館。馮遠大膽采用了對角線長度達105米的雙曲拋物面雙層鋼網殼結構,并通過實驗驗證設計出能抵抗水平推力且可適應轉動的“凹式橡膠支座”,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使其成為當時國內同結構形式跨度最大的體育館。項目因造型新穎、結構獨特,被收入《全國建筑結構優秀設計圖集》和《世界建筑結構設計精品選——中國篇》,成為了馮遠設計大量體育建筑職業生涯的起點,為我國大跨空間結構設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馮遠向結構骨干講解體育建筑。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供圖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大跨建筑則是舞動的音符,它們或剛健、或輕盈,又建立在嚴謹的力學原理基礎上,充分考慮使用功能、建筑性態和建筑美學等要求,它們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馮遠說。
據悉,馮遠帶領的高性能大跨度空間結構團隊也在結構體系創建及設計方法創新上取得重大成果。論文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參與科研項目《現代空間結構體系創新、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24年,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供圖
守望生命:抗震技術前線的堅守與力量
建筑行業大而不強的難題未解,城市災害的陰影時隱時現。馮遠說:“建筑物的安全性,始終應該是結構設計的出發點和遵守的底線。”
每當有地震發生,馮遠帶隊奔赴災區各地,迅速開展震害評估與檢查,只為避免結構1%的誤差再次危及生命安全。馮遠記錄下地震中吸取的教訓與寶貴經驗,組織整理分析震害資料,為全球的建筑抗震研究提供參考借鑒。多年來,馮遠持續進行抗震研究,參加了國內外40余場地震防災學術會議,通過學術報告與專家同行交流研討、探索抗震技術,共同促進我國建筑工程抗震事業發展。
雅安天全縣體育館室內。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供圖
民聲之橋:肩負行業代言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近10年來,馮遠聚焦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和民生熱點痛點問題,圍繞科學有序合理推進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加強執行合理工程建設周期、完善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第三衛生間、“韌性城市”、提高住宅及老舊小區品質、建筑外墻飾面及附著物安全管理等議題,提出近20件提案和建議。有的提案已成為國家政策的一部分,為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同時,馮遠作為建筑結構工程領域首位女性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以工程建設重大需求為導向,持續研發、解決了多個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世界結構大獎、全國工程設計金獎和中設協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等30余項獎項。
此外,她擔任《建筑結構學報》《Steel Structure》《空間結構》等多本學術期刊編委,兼任同濟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在IASS國際會議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做邀請報告100余場。先后獲評抗震救災優秀總工程師、當代中國杰出工程師、四川杰出人才獎等榮譽,為我國建筑行業及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