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三大國際肝病學會之一的亞太肝病學會(APASL)第34屆年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檢驗科楊瑞鋒教授受邀擔任“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分會場主持,與來自中國、美國、德國等國的專家學者展開深入交流。
會議期間,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檢驗科展示了多項突破性研究,青年才俊孫佳然“基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肝細胞癌患者腹腔感染預測模型”和“揭示自然殺傷細胞相關基因在肝細胞癌預后的潛在預測價值”2篇研究成果均以APASL壁報形式展示,引發國際同行高度關注。
近年來,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檢驗科以肝病與傳染病診療為科研重心,成果頻出。繼去年團隊以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SCI期刊《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發表肝病免疫學檢驗質控研究論著,今年又在《中華檢驗雜志》刊發評論文章,系統分析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需求與當前檢驗科學科建設之間的差距,并提出改進建議;微生物實驗室閆琳琳博士分離出罕見耐氟康唑南亞分支耳念珠菌,該病例被SCI期刊《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志》刊登;另有2篇傳染病學論著也已刊登于中文核心期刊《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在技術應用層面,檢驗科持續推動檢測項目創新。目前,科室已建立覆蓋戊型肝炎抗體、新一代結核桿菌細胞學檢測、人乳頭瘤病毒高危/低危全基因型分析、呼吸道多病毒核酸聯檢(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I型/II型/III型)等精準檢測體系。近期,團隊將推出肝細胞癌早期血清學篩查“三駕馬車”——甲胎蛋白、AFP異質體L3及異常凝血酶原檢測,并積極布局包括肝癌在內的多腫瘤甲基化篩查試驗,預計每年惠及超6萬例肝癌高危人群,早期診斷率提升30%以上;此外,針對皮膚及生殖道病原體如沙眼衣原體、淋球菌、生殖支原體和解脲脲原體的快速核酸檢測技術已投入應用,患者等待時間從數天縮短至數小時;與感染科、兒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等科室緊密合作,實現了呼吸道病原體核酸項目“隨來隨檢”,1小時內即可出具結果,為應對秋冬呼吸道疾病高發做好充分準備。
楊瑞鋒教授表示,未來科室將繼續深化“醫-研-檢”協同創新模式,推動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為提升肝病與傳染病防控水平提供更強技術支撐。
文:檢驗科 孫佳然
編輯:黨委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