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到了人生后半場,最要緊的不是取悅他人,而是修養自己。
修養自己,不是不愁吃穿,而是精神上的飽滿充實。
01
動以養身
古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流動的河水不會腐壞,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食。
同樣,堅持運動的身體,定能充盈活力,收獲健康。
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一生靠著少吃多動的信條,活到了95歲高齡。
在北京任教期間,哪怕事務纏身,忙碌不迭,他都要安排時間運動。
在校園慢跑,或者到北海公園打拳,散步。
80多歲的時候,他仍然每天堅持戶外運動。
走上講臺之時,聲音洪亮,精神矍鑠,絲毫沒有老邁之態。
90歲以后,不能外出經受風寒,他就在室內運動,蹬腿,伸腰,轉動脖頸,盡可能讓身體保持活力。
堅持運動的習慣,不僅讓梁漱溟先生一生很少生病,而且延年益壽,活力長存。
作家周嶺說:“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猶如一潭死水;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更像一汪清泉。”
堅持運動,改善自己的體質和免疫系統,擁有倍兒棒的身體,百病不侵,百邪不入,是人生幸福的基礎,是一切快樂的源泉。
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
運動鑄就健康,健康承載幸福,幸福是人生最好的意義。
02
靜以養心
對外在世界的感受,往往是內心狀態的投射。
心境澄明,則世界清朗。心境不安,則世界濁亂。
養好自己的心,讓內心處于一種沉靜穩定的狀態,人生自然從容不迫,坦蕩無礙。
蘇軾被貶黃州時,為自己建了一座草堂,他請人將草堂四壁繪滿雪花,稱之為雪堂。
外界復雜紛擾,雪堂卻獨守一份簡單。
閑來無事,蘇軾便靜坐其中,獨自面對四面雪白,內心平靜而豐盈。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若能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安靜祥和,不爭不擾,不懼不亂,自然一切皆浮云,世事常安泰。
一所知名大學的心臟學系主任,突發急病,危在旦夕。
在經歷了瀕死體驗后,他反省出兩條人生定律:
一是任何時候都不要為芝麻小事而生氣;
二是世界上的所有事都是芝麻小事。
正如倉央嘉措所說:“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如果動不動就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兵荒馬亂、烈火烽煙,那一生大概要在痛苦中度過,鮮少浪漫精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頤養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雜事不擾,就能安享人生的快意,歲月的靜好。
03
儉以養德
古人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意思是,儉樸,是最大的美德。奢侈,是最大的邪惡。
一個人生活儉樸,物質簡約,生活簡單,才能讓心靈不為外物所累,靈魂不被欲望所困,做坦蕩而純粹的自己。
晚清曾國藩,一生節儉自守。
衣著方面,他常年穿著家人紡織而成的土布衣服,唯一的綢緞褂子,只在重要節日出現,三十年猶如新衣。
居住方面,他反對大興土木,終其一生未踏進弟弟偷偷興建的新屋,還堅決反對家中購置私田。
飲食方面,更為人稱奇。
有一次,飯里有顆谷粒,他居然用牙齒把谷剝開,吃了米后,再吐掉谷殼。
而佐餐的菜肴,平時多以豆腐、腌菜佐食,一葷為主,被人戲稱“一品”宰相。
正是如此節儉的家風傳承,使得曾氏家族兩百多年人才輩出、興旺發達。
一個人放下對物質的牽絆,擺脫世俗的枷鎖,才能全力以赴奔向自己期望的星辰大海。
正如曾國藩,能實現儒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傳奇,主要就是靠著物質極簡,而精神極豐的人生態度。
人生于世,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但物質并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我們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在金錢名利上折騰,那么人生將毫無樂趣可言。
精神世界也會因為疏于打理,而荒蕪干癟。
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對生活多一些儉樸,對物質少一分期待,不要利欲熏心,不以虛榮惑志,刪繁就簡,少私寡欲,豐盈內心與靈魂,培養芬芳的美德。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好好活著。一切外在的東西,都要給活著讓路。
而要有質量地活著,關鍵在于,養好自己的身體、內心和靈魂。
養身靠動,動則長久;養心靠靜,靜則不亂;靈魂的內核是德,儉以養德。
◎本文轉自:“洞見”,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