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溪水天上來,代朝山下福滿田。炊煙縷縷戶戶旺,縱橫阡陌歡喜顏。”
走進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馬王溪村,青山環抱間,特色民居錯落有致,陶瓷工坊傳出陣陣制陶聲,千畝生態果園里果香四溢,村民在文化廣場上載歌載舞……
近年來,在國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設行動的推動下,馬王溪村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村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春天的馬王溪村景色宜人。馬王溪村供圖
黨建引領聚合力:
從“單打獨斗”到“眾手拾柴”
在黨員示范戶周望喜家的院壩里,每月一次的“火塘夜話”吸引著各族村民。老黨員周天全講述紅軍過境故事,陶瓷技工分享本地特色瓷器酒瓶和土陶酒壇的生產技藝,青年創業者交流微商經驗……這種打破傳統會議形式的“沉浸式”組織生活,讓黨的政策與群眾心聲同頻共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馬王溪村黨支部書記石澤林深刻認識到黨建引領的重要性。村里創新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全村51名黨員分設8個產業黨小組,比如草莓園黨小組、陶瓷研學黨小組等,黨員干部領頭推進一項產業,共培育黨員致富帶頭人12名。
如今,在村“兩委”帶領下,馬王溪村整合統戰、民宗、鄉村振興等部門資金,實施道路硬化、飲水安全等民生工程27項。村里新建的石榴籽陶瓷文旅一條街集便民服務、技能培訓、文化展示于一體,成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陣地。
特色產業強根基:
從“傳統農耕”到“三產融合”
沿著青石板路走進村辦紫砂陶瓷廠,陶瓷技術專家兼廠長王春元正指導學徒制作紫砂壺。這個由村集體持股的企業,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帶動周邊6個村寨186戶群眾就業。
“以前守著‘泥巴飯碗’吃不飽,現在變成‘金飯碗’。”在陶瓷廠工作了10年的員工張婷展示著手中的紫陶茶具,臉上洋溢著自豪。
馬王溪村堅持走“支部帶大戶、大戶帶農戶”路子,聚焦“三產融合”發展,形成了陶瓷文旅一條街、陶瓷工業園、休閑體驗園、鄉村觀光園、現代農業園、嗨起游樂園“一街五園”發展格局。
科技賦能,推動特色產業發展。馬王溪村七彩生態農業園的魚菜共生產業智慧大棚里,實現水上無土栽培無公害果蔬,水下循環養殖泥鰍和魚類;100畝黃桃園、80畝葡萄園、80畝草莓園、60畝桑葚園、50畝冬桃園等一批精品特色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村莊一年四季映在花海里、醉在果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賞花打卡、水果采摘、游玩體驗的七彩樂園。
2024年,馬王溪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萬元。
文化鑄魂添魅力:
從“非遺活化石”到“時尚新國潮”
夜幕降臨,八旬老人黃愛花帶著村歌共創團隊,把村歌《和美馬王溪》高聲吟唱,并將村莊山水人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融入現代廣場舞。
“以前年輕人覺得農村土,現在我們村寨拍成視頻在網上很火嘞。”黃愛花指著手機視頻滿臉自豪。村里組建的“石榴籽文藝隊”,創新演繹《和美馬王溪》《糍粑舞》等節目,百姓喜聞樂見。
走進陶院畫瓷坊,“90后”設計師正設計新瓷器樣式,在瓶身上作畫。在他們的畫筆之下,有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有瀘溪縣的沅水明珠十里畫壁;有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更有產業豐收的美好盛景。
馬王溪村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這里扎根。民宿經營者周明霞從云南大理返鄉創業,把村里的和美書屋建成了高雅而又溫馨的讀書、品茶好去處。花海中的民宿正在提質升級,馬王溪邊的生態餐廳、竹林咖啡館正在從設計圖紙變成現實。
馬王溪村的蝶變,是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這里展現的不僅是村容村貌之變,更是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新篇。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王珍 叢蓉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