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菁)在全球最大的無人船海上測試場廣東珠海,5G讓智能船舶的遠程駕控、自主航行測試成為現實;在福建連江縣222個海島間,“海上牧場”讓十余萬漁民作業不再“孤帆遠影”,彼此暢聯的同時,“智慧漁業養殖智腦”平臺讓奔波的人們事事放心……這些只是智慧海洋浪潮中的一朵朵小浪花。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中國電信以5G、衛星通信、云計算為槳,以生態保護、產業升級、風險防控為帆,在浩瀚深藍中劃出一道數字航跡。從近海漁場的智能管控,到南海珊瑚的“云端守護”,一場由科技驅動的海洋變革正在上演。
(圖片來源:攝圖網)
織就“海天一體”通信網,讓海洋告別“信息孤島”
站在浙江舟山的海岸線上,漁民老陳掏出手機,輕點屏幕,魚群動態、水質數據、投喂提醒一目了然。“以前出海全憑經驗,現在靠科技說話。”他笑著指了指遠處的海上養殖區。那里,中國電信的5G基站正靜靜矗立,將這片“藍色牧場”與數字世界緊密相連。
海洋覆蓋地球71%的面積,卻曾是通信技術最難攻克的“無人區”——基站難覆蓋、光纖難鋪設、信號易衰減。中國電信用“陸海空天”四維一體的通信網絡,為海洋架起數字世界的“高速公路”。
在浙江舟山嵊泗列島,海上養殖戶曾面臨“看天吃飯”的困境:臺風來襲時無法實時監控網箱,水質突變時難以及時干預。為此,中國電信在此建成全國首個海洋牧場5G專網。通過基站+光纖+海上浮臺的綜合方案,信號覆蓋半徑從陸基的3公里擴展到海上的15公里。如今,養殖區的溶解氧、pH值等數據每10秒上傳一次云平臺,高清攝像頭還能自動識別魚群進食狀態,投餌量精準度提升40%。漁民打趣道:“魚吃沒吃飽,手機比我還清楚!”
無獨有偶,在南海永暑礁附近,漁民李船長剛通過“天通一號”衛星電話向家人報平安。過去,漁船一旦駛出近海,就成了“失聯孤舟”。中國電信的天通衛星系統,讓每艘漁船都配備巴掌大的終端設備,不僅能通話發短信,還能傳輸船位、漁獲量等數據。“以前遇險只能放信號彈,現在衛星信號就是我們的護身符。”李船長說。
激活海洋大數據,從“經驗決策”到“數字治海”
當通信網絡打通海洋的“任督二脈”,數據便如同潮水般奔涌而來。中國電信的智慧海洋云平臺,正將碎片化的信息匯成“數字海洋”,讓管理從“望洋興嘆”轉向“心中有數”。
?漁政監管,給萬艘漁船裝上“北斗芯”。福建連江的漁港監控中心里,大屏上跳動著2.3萬艘漁船的實時軌跡。每艘船都安裝了北斗+5G雙模終端,一旦越界捕撈或突發險情,系統立即觸發警報。“過去搜救像大海撈針,現在數據就是燈塔。”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負責人感慨。這套系統上線后,非法越界捕撈事件同比下降67%,漁民糾紛減少八成。
?智慧港口,無人集卡的“數字接力賽”。?青島前灣港的深夜里,50輛無人駕駛集卡正沿著5G網絡劃定的“虛擬軌道”穿梭。它們通過車路協同系統感知200米外的障礙物,裝卸效率比人工駕駛提升30%。更令人稱奇的是,每輛集卡的行駛路徑都經過云計算優化,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120噸。“以前集卡司機最怕倒車入庫,現在電腦比老師傅還穩。”港口技術員小王說著,指了指控制中心——那里,中國電信的“港航大腦”正用數字孿生技術,讓整個港口的運作如齒輪般精密咬合。
中國電信積極推動數據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建立了完善的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體系,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中國電信還十分注重共享應用平臺服務功能的強化,積極構建海洋大數據共享平臺,打破數據孤島現象,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利用。通過這一平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可以共同參與到海洋數據的開發和利用中來,形成合力推動智慧海洋的發展。
科技與生態共舞,守護那片深藍?
智慧海洋不僅是經濟的藍海,更是生態的方舟。中國電信用技術解開發展與保護的對立“死結”,讓數字化成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解”。
在海南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潮汐漲落間,藏在樹根處的物聯網傳感器正在工作。它們每分鐘采集一次水質鹽度、土壤重金屬含量,甚至能識別出瀕危物種黑臉琵鷺的叫聲。“這些數據就像生態體檢報告,哪里‘生病’一目了然。”保護區研究員張博士展示著監測平臺——畫面上,中國電信的物聯網絡將120平方公里濕地變成“透明生態實驗室”。?
南海三沙海域,中科院的科考船放下搭載5G模塊的水下機器人。它用機械臂清理珊瑚礁上的藻類,同時4K攝像頭將修復畫面實時傳回陸地實驗室。更巧妙的是,云平臺通過AI分析珊瑚生長速率,自動優化移植方案。“以前潛水員一天只能修復5平方米,現在機器人一天能干100平方米的活。”項目負責人李教授表示,這些“數字珊瑚”的成活率比傳統方法高出三倍。
夕陽西下,舟山漁民老陳收起手機走向碼頭,他的船艙里多了一臺水質監測儀;青島港的無人集卡仍在夜色中穿梭,車頂的5G信號燈如繁星點點;海南的紅樹林里,傳感器記錄下又一群候鳥的歸巢軌跡……這些看似零散的場景,正被中國電信的“數字紐帶”串聯成智慧海洋的壯闊圖景。
當6G、量子通信、海洋元宇宙從概念走向實踐,這場深藍變革才剛剛啟航。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海底光纜會成為“海洋神經網絡”,AI預警系統能預判三十年后的生態變化,而每一朵浪花都將被賦予數字生命。中國電信的探索證明:科技與海洋的對話,不是冰冷的技術堆砌,而是一場充滿溫度的共同進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