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龍
教育廳近日印發的《四川省中小學校家長陪餐工作指引》(下稱指引),明確四川中小學校將全面推行家長陪餐制度。指引以“全流程規范+精細化權責”的制度設計,通過明確學校、家長、教育部門三方權責,將家長監督權從“象征性參與”轉化為實質性共治力量,為推動形成校園食品安全監督家校合力提供了可復制的四川樣本。
不同于部分地區陪餐制度的模糊表述,指引的創新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對學校約束的精細化,指引要求學校制定包含6項細則的操作手冊,如城鄉差異化的陪餐頻次設計,既避免“一刀切”又設置剛性底線;其二,家長權利的實質賦能,明確調閱“明廚亮灶”視頻、追溯食材來源等7項權利,同時明確了禁止傳播不實信息、干預教學秩序等5項義務,實現權利與義務的精準平衡;其三,建立“陪餐-反饋-改進”的閉環管理機制,規定家長意見須7日內響應、整改全程留痕,將抽象的監督權轉化為可考量的治理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并非剛性約束,要推動指引落地落實,尚需解決三大痛點,避免政策執行“走過場”:一是家長陪餐可持續問題,有必要通過建立輪值監督小組、設立監督積分獎勵機制,激發家長長期參與動力;二是“技術可及性”短板,建議推廣“線上陪餐”模式,通過實時直播后廚畫面、在線提交評價表單,讓無法到校的家長也能遠程監督;三是“家長反饋專業性”不足的問題,有必要探索建立家長代表、營養師、監管人員的“三方協同”機制,邀請專業人士隨同陪餐,現場指導家長識別潛在風險點,并可聯合市場監管機構開展食品安全培訓,提升家長對營養配比、儲存規范等問題的辨識能力,推動“外行監督”向“專業參與”轉變。
校園食品安全的本質不在于突擊式檢查的力度,而在于構建多方聯動的長效治理生態。當家長以制度賦予的知情權參與后廚巡查,當學校依據標準化流程主動公開信息,當監管部門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動態監控,每一次互動都在夯實校園食品安全共治的信任基石。指引的積極意義在于,它讓“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讓“事后追責”升級為“過程賦能”,最終守護的不僅是孩子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全社會對公共治理效能的信心。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李星彤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
審核 | 陳春曉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