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賓陽印象網友投稿。賓陽印象投稿郵箱:2954808290@qq.com
作者:招明 鄒圩鎮龍塘村任第一書記
來到快兩年了,關心的全是所駐村要如何防返貧、謀發展,關注的都是有什么好的項目、產業可以推廣、落地,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細品過鄒圩的青山綠水,對它是模糊的。但鄒圩人的那種“堅守傳承,永不放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我沒有刻意了解,卻能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身心受益。
鄒圩鎮,解放后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地處賓陽縣北部。1968年,鄒圩區改為鄒圩公社;1984年,鄒圩公社改為鄒圩鄉;1993年,鄒圩鄉改為鄒圩鎮,直到現在。鄒圩的稱呼在不斷變換,但是鄒圩人的那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態度卻從未改變。他們“敢于開拓,代代傳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努力把自己的小日子越過越精彩,并感染著進入鄒圩的外鄉人,讓他們也跟著越來越好。
鄒圩最出名的要數廣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陶制作技藝傳承。鄒圩鎮紅陶技藝于宋朝末年(約公元 1179年)由顏、蘇、馮、梁、袁等姓氏之人從外地拜師學藝后帶回江口窯、下窯和新窯村世代傳承,鄒圩社區下窯村就是當地有名的紅陶制品生產專業村,全村共有6座龍窯,產品有:米缸、酒壇、花瓶、茶具等一百多種。鄒圩陶藝繼承了中國上千年陶器制作的技藝,制作工藝十分繁雜和考究,其生產工藝流程大致分為:選泥、曬泥,洗泥,濾泥,搓泥,制坯,曬坯,制釉,過釉,晾坯,裝窯,燒窯,出窯等十多道工序,再經過龍窯1200多度高溫柴火燒制而成,出窯的產品具有純手工、柴火燒、可窯變、唯一性、天然環保、耐用等鮮明特點,而且每一步都必須完美,不能有瑕疵。
(圖為鄒圩社區下窯村龍窯)
(圖為鄒圩鎮紅陶技藝最早制品,為宋代產品,現由賓陽鄒圩陶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顏長希收藏)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機器也能獨立完成陶器制作,但鄒圩鎮紅陶技藝仍保持著純手工制作,傳承至今,用鄒圩陶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顏長希的話來說:“機器制作缺少個性,復刻出來的每一個都一樣,細節上也生硬死板,沒有特色;但我們手工制作就不一樣,可以隨時調整形狀和花紋,絕不雷同,且最關鍵是有人文溫度。”鄒圩人都愛說自己是陶農,因為大到家里的水缸、米缸、酸菜壇子,小到杯具、茶具、餐具等都是鄒圩自己的村民們自己做出來的。
(鄒圩鎮紅陶技藝手工制作圖片)
鄒圩鎮紅陶,是泥與水、火的藝術,它從數百年前的傳統生活里走來,在顏長希等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下,很多學生對它產生了興趣,前來學習。他們學成之后,也開始從事陶藝工作,有做老師的,有自己開工作室創業的,也有進到設計院的,一步步成為了承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和藝術魅力的傳承人。
(圖為鄒圩鎮紅陶技藝制品,由賓陽鄒圩陶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顏長希制作)
最艱難的一定是鄒圩鎮端午節的傳統活動賽龍舟的恢復。據記載,鄒圩鎮清水河舉行的龍舟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一般定于農歷五月初五下午2時至4時在臨近鄒圩街和六新村的清水河段舉行。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響,鄒圩鎮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活動不得不停辦。
(圖為清澈的清水河)
鄒圩人沒有氣餒,2024年6月10日,在鄒圩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鄒圩鎮2024年“我們的節日 端午節龍舟賽”在美麗的清水河畔隆重舉行,停辦 3 年的端午龍舟賽,在眾人的期盼中再次激情開賽!讓鄒圩鎮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龍舟比賽再次成為鄒圩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圖為2024年鄒圩鎮“我們的節日 端午節龍舟賽”)
最勵志的肯定是連接來賓,賓陽和上林三地方的螞拐洞隧道開鑿。據龍塘村瑤山自然村的村民介紹:這座隧道全是靠老一輩村民人力開鑿的。在上世紀中期,交通沒有那么便利的時候,走親訪友全靠走,要翻山過河才能到對面的村莊,太難了。老一輩村民們,為了后輩不再象他們一樣難,他們歷經艱險,開鑿出這條隧道。
圖為龍塘村瑤山自然村西的螞拐洞隧道
后來,螞拐洞又經過多次修整,才成了現在的公路隧道,時至今日,這條隧道仍然是賓陽通往上林縣和來賓市的捷徑,為鄒圩鎮的村民提供了很大的交通便利。
最實用的應該是同禮村細江渡口拉鐵索船建設。在鄒圩鎮同禮村的清水河上,時常有著這樣一幅畫面,一位村民用一個簡單的工具,操作著一艘大鐵渡船,從岸的這頭駛向岸的那頭,等在那頭的幾個村民又從從岸的那頭回到岸的這頭。這渡船成了同禮村農業生產和交通來往的“生命線”,它幾乎每天都在運行,是過河的重要交通工具。
(圖為同禮村細江渡口拉鐵索船)
這是2013年,經過村里集體協商,采取村民集資、發動在外務工人員捐款等方式籌集11萬元,建造的一艘大鐵船和兩岸的碼頭。建成的細江渡口拉鐵索船,直到現在都是村民來回兩岸的交通便利。
記憶是鄉愁的載體,無論是記憶場所,還是生產生活模式,只有留住記憶,才能擁有鄉愁。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鄒圩記憶已經慢慢成為了我的鄉愁。那龍塘村委里的大榕樹,清水河邊的小漁船,也在我融入鄒圩記憶后慢慢變得清晰,并且對它們有了依戀。
(圖為鄒圩鎮龍塘村委的大榕樹)
(圖為鄒圩鎮清水河邊的小漁船)
縷縷情絲從記憶中明晰,悠悠鄉愁已溢滿我的心頭。鄉愁是紅陶的傳承,鄉愁是龍舟的激情;鄉愁是螞拐洞中來回的腳步,鄉愁是拉鐵索船時的歌聲;鄉愁是大榕樹上鳥兒的爭吵,鄉愁是鎮清水河邊小漁船里情侶的纏綿……無論我以后身處何處,鄒圩記憶已成為我濃濃的鄉愁!
(圖為國旗與鄒圩鎮龍塘村委的大榕樹和諧相依)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今日責編:東東
▍內容審核:誠誠
▍內容來源:賓陽印象綜合
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 ||||||||黎塘梁村||||||||||百合水庫|| | ||||||||||||||
||||||||||||||||||||||||||||||||||||||||||||| | ||||||||
2025賓陽熱點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