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卓謙
責編|張晶
通訊員|魏子騏 高忠祥
正文共2386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據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三次中國公眾對未知現象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每4個中國人中至少有1個“相信”玄學,有過算命行為的受訪者高達40%。然而事實上,一些披著“玄學”外衣的封建迷信詐騙案件時有發生。
近日,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兩起詐騙案件,揭開了“大師通靈”背后的黑色產業鏈。從社交平臺的精準滲透到心理操控的精密布局,這些案件不僅暴露了犯罪分子的狡猾,更折射出人性在困境中的脆弱與盲從。
荒誕騙局:厄運中的“救命稻草”
2023年2月,張女士駕車發生車禍,撞傷一位老人,導致老人住進ICU。因擔心自己會受牢獄之苦,情急之下張女士想起社交平臺結識的好友——夏津縣的“風水大師”趙某。
張女士聯系上趙某后,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全盤托出。眼見“商機”來了,趙某以“命中帶煞”為由表示自己可以幫助化解,虛構10余種名目,在8個月內騙取張女士10萬余元。當趙某不斷虛構理由索要錢財時,逐漸清醒的張女士意識到自己可能遭遇詐騙,于是選擇報警。案件移送夏津縣檢察院后,承辦檢察官經審查,于2024年12月31日依法以涉嫌詐騙罪將趙某起訴至法院。法院經審理,于今年3月27日依法判處被告人趙某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罰金5萬元。目前該案判決已生效。
無獨有偶。夏津縣檢察院辦理的另一起交織欲望、謊言與迷信的詐騙案件更令人瞠目。
2023年9月,該縣的劉先生因夫妻感情不和、經濟壓力巨大等原因內心備受煎熬。他在某社交平臺結識了自稱單身的王某,王某窺見其情感缺口,迅速與之發展為情人關系。王某謊稱其自幼體弱多病,因“泰山奶奶”顯靈得以痊愈,自己也通過潛心修行精通此道,引誘劉先生開始信奉,并多次以“泰山奶奶附身”的方式誘騙錢財。為強化騙局,王某多次冒充“泰山奶奶”,用自己的微信同劉先生聊天,引誘劉先生多次轉賬。而當劉先生產生疑慮時,王某聲稱懷孕并偽造孕照,稱“若斷絕供養,必遭天譴”,在欲望與恐懼的撕扯下,劉先生3個月內向王某轉賬2萬余元。實際上,王某已經結婚,案發期間一直處于婚姻關系維系狀態。目前,該案經法官調解,雙方已達成和解。
引人深思:迷信詐騙為何屢禁不止?
上述案件的承辦檢察官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將“利用迷信活動騙取錢財”的行為認定為詐騙罪,設定了最高無期徒刑的嚴重懲戒。
深入剖析上述兩個案件,可見犯罪分子對于“人性弱點精準把控術”。第二個案例中犯罪嫌疑人王某通過劉先生的社交動態發現其婚姻危機,繼而以情人關系激發情感依賴,接著利用劉先生近期生活不如意急盼轉運的心理,用“擋災”“天譴”等話術制造恐懼,最后偽造懷孕實施道德綁架,形成“情感—迷信—道德”三重枷鎖。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實,當人同時陷入情感孤獨與經濟壓力時,決策更易受非理性因素支配。這正是王某能屢屢得手的深層原因。”夏津縣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劉奎芬介紹,“而在另一案中,趙某也是通過精準心理操控,持續制造‘厄運未消’的焦慮,讓本就一籌莫展的張女士陷入不斷花錢消災的惡性循環。”
承辦檢察官發現,該類案件的隱秘性和復雜性在于,大部分受害者因羞于啟齒或本身因為信仰懼怕“神靈報復”,即使意識到可能受騙,仍然麻痹自己或者選擇沉默,或者損失難以承受時才被迫選擇報案。
承辦檢察官在辦案中還發現,犯罪嫌疑人冒充“大師”已經發展成了一種初具規模的產業形態,“大師”們不僅全國各地奔走,參加玄學專業培訓,還會參加相關口才、營銷培訓班,通過各種渠道、方式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專業,抓住社會中一小部分處于生活事業低谷人設下“殺豬盤”。
四點建議:破解封建迷信詐騙難題
檢察官結合辦案分析認為,各類利用封建迷信實施詐騙的案件屢禁不止,主要是因存在人性弱點與社會監管的雙重漏洞,需要調動各方資源、協同共治。為此,檢察官提出四點破局建議。
強化法治宣傳,破除迷信心理。封建迷信詐騙的土壤源于部分民眾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和對現實困境的逃避心理。檢察機關可以送法進社區、學校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通過真實案例揭露“玄學騙局”的套路,幫助公眾樹立科學觀念。尤其要關注中老年群體、情感脆弱者、事業受挫者等易受害人群,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和心理學常識,增強其理性判斷能力。
推動平臺監管與網絡治理雙管齊下。社交平臺是此類詐騙的“溫床”。檢察機關應強化監督,通過府檢聯動機制、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相關部門落實監管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如關鍵詞過濾、異常賬號識別)和人工審核結合,及時封禁“玄學大師”“轉運法事”等涉嫌迷信詐騙的賬號。同時,建立用戶舉報快速響應機制,對可疑交易行為進行風險提示。
完善法律懲戒與追贓挽損機制。加大對封建迷信詐騙的打擊力度,從嚴懲處主犯,并追查上下游黑色產業鏈。對于跨區域作案、團伙作案的,加強多地協作偵查。此外,優化贓款追繳流程,最大限度挽回受害人損失,減少其“破財免災”的僥幸心理。
積極構建社會心理支持體系。當我們在為被害人惋惜時,更應看到背后的社會焦慮與情感缺失,許多受害者因生活困境才誤入騙局。對此,檢察機關應充分發揮府檢聯動機制作用,推動相關部門、街道社區、公益組織等為民眾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緩解焦慮。同時,積極拓寬就業幫扶、婚姻輔導等渠道,從根源上減少“病急亂投醫”現象。
“每一起迷信詐騙案,都是人性弱點的顯微鏡,犯罪分子的終極武器并非玄學話術,而是對被害人心理的精準拿捏。”夏津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王琰琰表示。與其盲目依賴外部力量,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鬼神,不如相信自己,用理性和科學的態度面對生活中每一次選擇,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要時刻保持清醒,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遇到緊急或可疑情況,第一時間向司法機關求助,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防范此類詐騙,守護好自己的財產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