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撰文丨學研
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出現了。
賽力斯憑借華為問界系列徹底翻身,2024年賣了42.68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82.84%。其中,問界系列賣了38.59萬輛,貢獻比超90%,問界M7(19.33萬輛)和問界M9(15.61萬輛)市場熱度高漲。
在問界系列的強力帶動下,賽力斯2024年總營收1451.76億元,同比增長305.04%;毛利率提升至26.21%,凈利潤59.46億元,相較于2023年的-24.5億元,同比增長98.84%,成功扭虧為盈。
在此之前的2020、2022、2023年,特斯拉、比亞迪、理想先后進入盈利周期。
按理來說,賽力斯交出了一份增利又增收的成績單,應該進一步推動市場對于其估值的樂觀推測,但資本市場似乎出現了分歧。從2024年底開始,就有觀點認為賽力斯股價已經到頂,和華為的深度合作的背書無法繼續支持股價進一步上漲。
自2024年12月9日盤中股價觸及149元起,賽力斯股價已經連續4個月處于下行通道。當前市值仍超2000億元,但相較高點已下跌約15%,市場對這份優秀年報并不感冒。
隨著車企扎堆進入華為朋友圈,賽力斯華為系“嫡長子”的地位似乎有些不穩。
有銷量能賺錢,但消費者不認
從被車企警惕到中國車市最受歡迎的智能化供應商,華為只用了5年。如今國內新能源車行業大致可分為兩類:鴻蒙智行和其它造車新勢力。央國企、合資品牌、頭部自主品牌都開始加入鴻蒙智行。
1月10日,廣汽集團審議通過投資建立GH項目公司,聯合華為打造全新的汽車品牌。有趣的是,廣汽曾在2023年終止了與華為聯合開發產品。時隔2年,雙方再次合作,預計明年推出首款車型,并在廣汽內部享有高優先級。
同樣態度180°轉變的還有上汽集團,2020年股東大會上,上汽前董事長陳虹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比作靈魂,他說上汽不能接受第三方掌握靈魂的結果,矛頭直指華為。四年后,上汽扔向華為的回旋鏢擊中了自己。2月21日,上汽和華為簽署了深度合作協議,涵蓋生產、制造、供應、銷售等環節。
現在看來,最早選擇跟華為合作的賽力斯確實眼光獨到,這點早在2023年就得到了余承東的親自認證。
與華為合作后,賽力斯并非高枕無憂。
這種深度綁定如同雙刃劍——既能助其快速打開市場、實現盈利,也可能讓企業在技術與渠道依賴中逐漸失去主導權,而能否在合作中守住自身話語權,正是平衡利弊的關鍵所在。
從2024年全年來看,問界的銷量表現十分優秀,在國內新勢力品牌中位列第二,僅次于理想。如果細化到月,我們會發現問界系列銷量其實從去年三季度就開始呈下滑趨勢。以問界M5為例,其在2024年7月達到銷量巔峰,此后就一路下滑;問界M7自9月其銷量也開始走下坡路;而問界M9則是在11月開始下滑。
銷量受買車淡旺季影響,也跟鴻蒙智行合作資源相關。賽力斯跟華為聯合造車最早可追溯到2021年4月發布的賽力斯SF5,不過這款車型的“含華量”并不高,華為只提供了電驅、智能方案和銷售渠道,跟問界系列的參與度不能相提并論。
根據花朵財經統計,華為和車企的合作模式主要分為零部件供應模式、HI(Huawei Inside)解決方案集成模式、智選模式,華為的參與程度逐級遞增。智選模式下,華為將深度參與車型設計,并向提供銷售渠道。
問界系列作為最早的智選模式車型,華為急于打造標桿,資源自然最大限度向賽力斯傾斜,獨享華為智能化技術的問界在行業內“遙遙領先”,單車均價隨之提升,品牌溢價能力超越了多數傳統車企。
此一時彼一時,隨著越來越多車企與華為合作,賽力斯的地位受到沖擊。光是智選模式下,就有四“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更別提HI模式合作車企了。
華為在資源分配上需要多方權衡,“獨寵賽力斯”的時代一去不返。
為什么選擇問界?相信絕大多數車主的答案都是華為,而不是賽力斯。在不少人看來,賽力斯雖然銷量不錯,但總讓人覺得它像個“高級代工廠”,可以說“含華量”直接影響問界系列的銷量。
假如有一天,其它車企與華為合作的車型都擁有不輸問界的智能化水平,賽力斯還能保持現在的競爭力嗎?
這個問題相信包括賽力斯在內,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復。
想要更多主動權,又擔心玩不過大廠
從摩托車、面包車,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車,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賽力斯也不是省油的燈。針對現有局面,賽力斯決定從資本、銷售渠道、造車業務多個方面著手改變。
資本方面,在2024年財報發布次日,賽力斯宣布了其赴港上市的計劃。隨之而來的,還有擬為其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增資擴股,同時引入多位戰略投資者,增資金額合計不超過50億元人民幣。
如果一切順利,賽力斯將成為繼比亞迪之后,第二家達成A+H股兩地上市的民營車企。賽力斯在公告中解釋,這是為了擴展海外市場以及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供應鏈優化提供資金支持。
除了尋求資金支持,賽力斯還進一步對外鞏固“獨立自主”的品牌形象。
2024年7月,賽力斯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花費25億收購問界商標及設計專利。問界汽車完整的品牌名稱是“AITO問界”,分為兩個商標,分別是“AITO”和“問界”。AITO及其LOGO商標一直屬于賽力斯旗下子公司,問界商標則經第三方公司轉讓給華為持有。
如今,賽力斯將問界商標收入囊中,才算是名正言順擁有品牌商標的所有權。
同年11月,賽力斯再次從重慶國資手上購買了問界超級工廠的所有權,從租客搖身一變成為房東,保證了造車業務的控制權。同時,賽力斯在研發方面加碼,研發投入同比增長58.9%,還投資10億建電驅工廠,大有自研的架勢。
另一方面,目前問界系列銷量大頭來自于華為門店,但賽力斯顯然更想把命脈握在自己手里。2024年財報顯示,賽力斯體驗中心超過670家,用戶中心超過310家,服務范圍覆蓋超過210個城市,這些門店由自建品牌旗艦門店、授權經銷商、合作店鋪和服務網點組成,重點展出問界品牌和賽力斯自有的藍電品牌。
從“代工突圍”到“自主生態”,多管齊下的賽力斯給人一種迫切證明自己的感覺。短時間內或許很難收獲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賽力斯不甘于做附庸的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階段,賽力斯面臨著兩難選擇:繼續依賴華為,但又擔心資本市場覺得它沒自己的東西;可要是砸錢硬搞自主研發,又未必玩得過其他大廠的技術積累。
平穩過渡或許是性價比較高的方法,一方面還是得緊抱華為大腿,畢竟問界系列是鴻蒙智行起家的標志,無論是已發布的M5、M7、M9,還是最近新推出的M8,都能為賽力斯提供影響力和充足現金流。
另一方面,如果港股順利上市,賽力斯或許能借助國際資本建立自己的技術標簽,甚至反過來利用華為海外渠道賣車,提高自身影響力,逐步淡化身上的華為烙印。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賽力斯需要證明它有能力在華為生態之外活下去。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