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父母把正確的溝通方式展示給孩子,孩子也能慢慢學會有分寸的表達。
全文3409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 者 | C媽 來 源 : 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我周末大掃除,不是爛尾了么?
中年人主打一個打不過就逃避。
草草收尾了「爛尾工程」之后,我們做了一個非常草率的決定:出去玩!眼不見為凈。
白天緊急給工作收尾,晚上慌忙收拾行李,每個人都風風火火的,車上搬上搬下。
晚上9點終于差不多了,C爸突然問:我車鑰匙呢?
最后一趟,是CC搬了最后一波零食到車上。
她兜里翻了翻沒有,門口日常放鑰匙的筐子里也沒有。
我心里咯噔一聲:9成9是丟外頭了,明天出門今天出這幺蛾子。
我趕緊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
觀誰呢?觀C爸。
丟車鑰匙這事兒我自己也犯過很多次,所以無限理解CC。
果然,C爸在我常年的影響下,也真的進步了。
若是以往,他第一反應是垮臉、生氣、指責:
這么幾步路都能把鑰匙丟了?
我就不該讓你干這事兒?
明天怎么出門?
每次都丟三落四的!
但這次,他臉色變了又變,終究是啥也沒說,穿上衣服出去找了。
我跟CC繼續在家里找,也是一無所獲,最后她也穿上衣服要出去找。
我雖然心里說好好好,但也覺得幾率很小,畢竟已經2個多小時過去了。
果然,C爸先回來了,空手而歸,于是,翻箱倒柜找備用鑰匙。
隨后CC也回來了,開門就看到她一臉狂喜,手里高高的舉著車鑰匙。
“你怎么找回來的?
你哪找到了?
我找一圈都沒找到?”
原來CC找一圈沒找著,還不死心,開始四處打聽,遛彎的奶奶建議她去門衛,門衛說沒有建議她換個門口,最后一個門衛室,鑰匙居然真的在那里。
本來可能是一場家庭戰爭,變成了一場家庭狂喜。
本來會被公開處刑的孩子,變成了家里的小英雄。
孩子犯了錯,也不影響她可以力挽狂瀾。
孩子再普通,也不影響她能很自信。
很多人都問我如何評判一個孩子養的好不好?
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把孩子教好?
其實,孩子只要有這幾個跡象,就足以說明,你把孩子養得不錯。
一、普通而自信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
元旦跨年夜,19歲的成都女孩姜某某因考試作弊被發現,擔心受處分無法專升本,而選擇跳河,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作為父母真的接受不了這樣的事情,養育一個孩子20年,孩子因為一些“小事”,就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上去是現在的孩子更脆弱了,但其實,是孩子的底氣和自信不夠。
不夠相信自己能夠應付接下來的局面;
不夠相信周圍\父母能夠接受自己造成的結果。
而造成這種悲劇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平常學校、家庭給孩子灌輸的是一個非常單一的評價標準。
是 “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是有多差勁?”、“你如果做不到XXX你這輩子就完了” 的思想。
這種思維邏輯,實際上是培養孩子極端的成敗二元認知:
要么成功,要么失敗
要么得到,要么失去
要么優秀,要么沒用
在這種極端的二元認知下,會導致孩子缺乏認知彈性和心理韌性,面對挫折沒法思考,最后走了極端。
但現實是兩者之間還有太多的中間地帶呀:
成功和失敗之間,還有做到、做過,哪怕做不好,我也做了,
得到和失去之間,還有經歷、體驗,哪怕最終失去,我也體驗過了;
犯錯和做好之間,還有補救,哪怕事與愿違,我也盡力了;
優秀和沒用之間,還有普通,哪怕普通,我也自信。
作為父母,這中間的部分就是我們該努力的部分。
就像我給C爸洗腦成功用的說辭:
你看我也這么丟三落四,有些性格是基因里帶來的,但這都是雙刃劍,沒有絕對好壞。
如果小時候父母總拿這diss我,光這些瑣事也能讓我自卑的沒邊了,覺得自己這種小事都做不好, 還能做成啥?
但我父母會說, “猛虎趕路不追小兔,將軍有劍不斬蒼蠅,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所以,我自己丟三落四的時候從沒覺得可恥,只是想盡辦法去彌補和挽救,我覺得心大的自己擁有的豁達感、通透力,也是別人沒有的呀?
當你覺得孩子哪哪都是問題,那需要改變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你看待孩子的眼光。
孩子再普通,父母找對角度看,TA也可以很自信:
就算我有很多缺點,但我依然覺得自己很棒;
就算這次挑戰失敗了,但我仍然對未來充滿期待;
就算這件事我暫時還做不到,但我仍然相信未來可以做得更好;
就算我達不到父母的期待,但我也相信他們會無條件愛我。
二、小話癆
寒假已經過了一周多,有朋友跟我吐槽:
自家孩子太能嘮了,只要跟他在同一個空間,他就纏著你說個不停。
蘋果為什么長在樹上而不是地上;
班里誰誰曾干了什么好玩的事;
小動物能不能聽懂人的話……
從宇宙起源到人生哲學,從詩詞歌賦到八卦見聞,就沒有他不感興趣的。
每天說得你腦瓜子都嗡嗡的。
我回復她,那真的要恭喜你呀!
孩子喜歡說廢話,一回家就跟小八哥一樣說個不停,大概率證明你把他養得很好。
心理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90%以上都是廢話,那么這個人一定很快樂;如果這個人廢話不足50%,那么他大概率過得不太開心。
簡而言之,廢話越多,孩子越快樂。
這是因為人的語言中樞和大腦興奮神經是息息相關的,孩子說話越多越能刺激情緒的釋放。
不信你可以仔細觀察,家人之間越是有愛,孩子越是話多。
而且,“話癆”孩子也意味著更聰明。
麻省理工大學有一項研究,孩子和父母對話多,互動多、詞匯量多,父母尊重、聆聽孩子的話,這樣的孩子越聰明,大腦更活躍。
但,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常常會走進一個誤區,好像跟孩子聊天就必須要說點有用的。
他一開口你就忍不住否定和修正;
你一開口就想講點人生道理和經驗。
人家跟你表達自己的喜好:
媽媽,薯片真好吃。——少吃點垃圾食品吧。
想和你分享學校的生活:
媽媽,我們班的XX同學特別討厭......——同學間要友好相處,可不要隨便跟人家鬧矛盾呀。
想尋求你的安慰:
媽媽,我們換了新校長,他真的很討厭,給我們加了史無前例多的作業——行了行了,換校長是你該操心的事兒嗎?多點作業是為你們好,我就看你們之前過得太清閑了。
孩子想要情緒價值,結果你一直上價值。
當孩子總是被否定、忽視時,他會感到難過和憤怒,跟父母的情感鏈接自然就斷開了,慢慢的他就不再說了。
所以,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表達欲,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教育和道理,你會收獲一個快樂且幸福的小話癆。
三、敢頂嘴
大多中國的父母都非常不喜歡孩子頂嘴,覺得頂嘴就是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
但對孩子來說,會頂嘴、敢頂嘴,絕對是一件好事。
這證明孩子自我意識強,有自己的想法;
說明他們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強,
更說明,孩子敢于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敢繼續跟父母爭取。
尤其是,當被父母吼了,孩子還敢頂回來,說明孩子還試圖跟父母溝通,說明對父母還有信任。
如果不論你怎么吼,孩子都沉默寡言,一聲不吭,那說明孩子不敢有想法,或者說他已經不敢爭取了。
做父母肯定是不能既要、又要、還要。
一個乖順聽話的孩子,他在家聽話,在外邊也會聽別人的話,更容易成為人群的那個軟柿子。
只有在家庭中有拒絕父母的能力,在外面才會有拒絕他 人的勇氣。
當然,有時候孩子頂嘴確實會用一些不太恰當的用詞和態度, 也不用為了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一味的放縱和妥協。
那也很容易養出一個無法無天、無目尊長的孩子。
對于頂嘴的孩子,適當引導也很重要。
但不是 用我們的脾氣去鎮壓他的脾氣,而是坦誠一點,直接告知孩子你的感受。
“媽媽尊重你的感受,也愿意聽你說你的想法。但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不喜歡你的語氣和措詞,讓我覺得作為一個媽媽和長輩,完全沒被尊重,你可以換一種語氣和方式跟我說?!?/p>
每個孩子都會察言觀色的,你的嚴肅、你所展示出來的克制的情緒,已然能夠讓他意識到自 己的不妥當了。
每次我跟CC說這句話的時候,她就會意識到自己有點過激了,然后態度軟下來。
其實孩子大多時候都是在跟我們學習的。
你把正確的溝通方式展示給她,他也能慢慢也學會有分寸的表達。
*來源: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圖蟲創意(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dangyang002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