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從江縣加榜梯田被譽為世外桃源。 澎湃新聞記者:陳鑫露 孫駿(00:56)
“云在山間走,客在云中游,梯田如指紋,景色冠九州。”
這首詩描述的加榜梯田,位于貴州省從江縣月亮山腹地,被評為中國最美梯田之一。千百年來,它哺育著世代棲居于此的鄉民,如今成為震撼人心的風景名勝,更難得的是,成為網紅景點多年,這里仍然保留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向世人展示著安靜祥和。
每年四五月,進入灌溉期的加榜梯田注滿了水,宛如一片懸浮于大地的“天空之鏡”,映照著天光云影,蜿蜒層疊,五彩繽紛,如夢如幻。
春天,注滿水的加榜梯田就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一面鏡子,閃爍著五彩光芒。 張成武 圖
中國多山,擁有眾多梯田,為何加榜能成為少數突圍而出走紅的梯田之一?
事實上,加榜梯田雖坐擁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也曾經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年來,隨著當地政府部門和貴旅集團的通力合作,加榜梯田進一步向海內外揭開 “神秘面紗”,依靠面積大、線條優美等資源優勢,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逐漸獲得游客認可,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奔赴而來。
吸引游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加榜梯田不僅風景秀美又大氣,還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旅游的同時,村民和開發者達成共識,都愿意保留下千年農耕文化。其古老的稻魚鴨工作體系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此外,這里還承載著寶貴的苗族文化歷史和煙火氣息。
天賦山水美景,千年不斷勞作擴大,歷史文脈活化傳承,這讓加榜在眾多梯田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和景觀,得以從旅游“內卷重圍”中突圍而出。
4月9日,貴州風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加榜景區管理分公司(以下簡稱“加榜景區分公司”)副總經理麥炳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村民自發地將千年的耕作傳統保留下來,形成這樣壯觀的景觀是非常難得的。他們都是發自內心地愛護稻田,播種、勞作、豐收,這就是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我們希望將這種文化延續下去。”
云上梯田走出“深閨”
貴州多山,90%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正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而梯田,則是貴州不少地方“靠山吃山”的完美杰作。
加榜梯田規模宏大,總面積約有一萬畝。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加榜梯田不是獨立的一片梯田,而是位于從江縣加榜鄉東北部的一片梯田群,綿延約50里,總面積約1萬畝,由東鵬梯田、黨旮梯田、烏瑞梯田、螺螄梯田、山戶人家梯田、兩廂梯田、擺別梯田和擺黨梯田等組成。這些梯田用不同姿態,展現出大地的神奇紋路,被譽為“大地的指紋”、“深山里的詩行”。
春暖花開的四月,途經重重彎曲的山路抵達加榜梯田,向遠處望去的那一刻,旅途的疲憊被瞬間洗去。從山腳到山頂,注滿水等待插秧的梯田似層層銀浪,與云海相互交融。
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緩及山坡的大小,決定了梯田的大小和形態。加榜梯田海拔高差達千米,梯田最大400余級,這一獨特的地形地貌,決定了這里的梯田面積最大不過一畝,大多數田都是只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最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畝,從而形成了不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而且線條優美的特點,看上去秀麗又壯觀。
特別是那居于梯田間的山村、小寨、吊腳樓,若隱若現、飄緲悠然,體現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給人一種“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覺。景區的公開介紹顯示,這種“水中有房,房中又有水”的景觀,是國內其他梯田所沒有的。
加榜梯田有著國內獨特的“水中有房,房中又有水”景觀。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四季更替,加榜梯田會展現出不同的美景。加榜景區分公司副總經理麥炳亮介紹,春天,這里正值春耕,放眼望去是一片生機勃勃;夏天,梯田鋪滿了碧綠的水稻,宛如綠色的海洋;秋天,則是風吹稻浪,漫山遍野的金黃;到了冬天,這里有飛雪覆蓋,銀裝素裹。無論是哪個季節,這里都有獨特的風景。
不過,盡管坐擁優越的資源和美麗景觀,加榜梯田此前卻長期藏在群山之中,鮮為人知。
為進一步展現梯田的生態之美,積極發展當地的文旅產業,讓百姓吃上旅游飯,2023年加榜梯田景區正式運營。
據麥炳亮介紹,這兩年的投入包括修建觀景平臺、游覽步道、網紅打卡點等公共設施,以及開展梯田音樂節、山地越野長跑等相關文旅活動。在4月下旬,景區將舉行“開秧門”春耕大典,延續千年農耕民俗。此外,還將舉辦梯田時裝秀等活動,吸引更多游客特別是年輕人來打卡。
麥炳亮說,下一步,景區還將推進文創店、咖啡店、餐飲店等一些新的業態植入,并推出特色旅游線路、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等措施,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
2024年10月,加榜梯田景區還迎來全自動載人無人機的首秀,拉開低空飛行觀光項目的帷幕。這是景區在“旅游+科技”創新融合方面的一次重要實踐,為游客提供空中俯瞰梯田的獨特體驗,從不同角度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神奇。
在精心地打磨和積極推進下,加榜梯田已經被正式評為國家4A級景區,為貴州旅游再添一份吸引力。
守護千年農耕文明
4月9日下午,從觀景臺向下俯瞰,層層疊疊的加榜梯田中散布著不少村民。他們身背竹簍、頭戴草帽,在田間辛勤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加榜梯田保留著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加車村村民王小樓告訴澎湃新聞:“這里幾乎每家每戶都從事農耕,也一直保留著傳統的人耕、牛耕的方式,不撒化肥農藥,可以說非常的天然環保。”
也是這份堅持了千百年的耕作方式,讓中國農耕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完好的保存,成為全世界傳統農耕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農業基地之一。2011年,加榜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2022年,又被列為“國家濕地公園。”
加榜梯田種植的從江香禾糯水稻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初期,素有“一畝稻禾十里香,一家蒸飯全寨香”的美譽,已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近年來,從江縣和貴旅集團圍繞加榜梯田做起了農旅文章,修建起了游客步道,搭建了多個觀景臺。隨著旅游規劃和交通設施的日益完善,旖旎的梯田風光和古樸農耕文化在網絡上不斷傳播,呈現出網紅級景點的趨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也讓年輕人返鄉,加入了鄉村旅游的發展行列。
幾年前,在廣州打工多年的王小樓回到家鄉,開起了民宿。他說,景區剛投運時,周圍只有4-5家民宿,如今已近30家,有些熱門民宿在旺季甚至“一房難求”。
加榜梯田展現出大地的神奇紋路,被譽為“大地的指紋”、“深山里的詩行”。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公開報道顯示,加榜梯田景區從2023年正式對外營業至今,每年到當地觀光游覽的游客超過10萬人次。
準“00后”姑娘梁瓊英在大學畢業后,也回到家鄉加車村,負責景區民宿管理等工作。
從小對農耕耳濡目染的梁瓊英,在節假日或是農收時,依舊會下田幫著家里長輩干農活。她充滿感情地說:“加榜的村民其實都很樸實熱情,他們是發自內心地熱愛種田,也不怕辛苦,踏實地把地種好,迎來豐收。小時候,總想著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現在回來,就想著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麥炳亮則希望,能夠慢慢地把加榜的文旅基調建立起來,然后發展相適應的業態,讓村民共同致富,同時把農耕文化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們最重要、最核心的目的。”
海報設計 王璐瑤 王玨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