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搭就,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逐步形成,“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這是10日發布的《廣東藍皮書:廣東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25)》提供的信息。
藍皮書表示,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2035年發展目標,粵港澳三地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縱深推進,“硬聯通”向更深層次推進,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速壯大,不斷走向全球創新高地。2024年,經濟總量已超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與此同時,人文灣區建設不斷深化,逐步形成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務實、包容、開放、創新的精神特質深入人心,“心聯通”不斷加強。
藍皮書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逐步形成,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支撐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深中通道、南中高速、中開高速中山段等8個高速公路項目建成通車,梅龍高鐵、廣佛環線佛山西站至廣州南站等4個鐵路項目順利通車。截至2024年9月底,廣東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2.3萬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5906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1397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萬公里,“軌道上的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北上”港澳單牌車總量超過450萬輛次,粵港澳大灣區30分鐘歐標充電服務網絡建成。
同時,持續推進通關便利化,新發布“灣區標準”54項,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創新“一單兩報”通關模式,珠澳兩地人員、車輛、貨物查驗分別實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與“一線放開”管理,主要港口貨物堆存期短至2天。在深圳、珠海、橫琴實施“一簽多行”等更便利的赴港澳旅游政策,2024年“港人北上”達8191萬人次,增長超50%。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稅務領域規則銜接穩步推進,“港澳藥械通”政策引進86種急需藥械,惠及粵港澳大灣區患者近萬人次。提高社保跨境服務便利度,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醫療、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約70萬人次。
《廣東藍皮書》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逐步形成、“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樊江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