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載體經過千年的演化,留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字痕跡,透過文字窺探歷史,尋中華文化脈絡,近期,《國家人文歷史》雜志聯合漢儀字庫帶你一同閱讀簡牘,尋味歷史,以文字及其載體為契機,領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簡牘歷史演變
在紙張正式發明之前,簡牘是主要的文字記錄形式,通常為竹簡與木片,早起竹簡需要先用刻刀篆刻文字輪廓,再以礦物顏料填充,后隨著毛筆的普及,可直接蘸墨水書寫。
作為中國古代自商周至魏晉時期最重要的文字載體之一,承載了中華文明近兩千年的智慧傳承。商代甲骨文中“冊”字的象形結構已暗示竹簡編連成書的存在,而戰國時期隨著百家爭鳴的興起,竹簡與木牘成為諸子思想傳播的核心媒介,至秦漢一統,簡牘發展至鼎盛。東漢造紙術成熟后,輕便的紙張逐漸取代笨重的簡牘,東晉時期官方文書最終“以紙代簡”。
簡牘中文字的演變
簡牘墨跡跨越了戰國、秦、漢、魏晉等幾個時期如今所見到的成熟的篆、隸、草、楷、行等書體在更早簡牘中均已出現,從官方規范的秦代小篆到蠶頭雁尾的《云夢睡虎地秦簡》,從自然流露的《里耶秦簡》到楷書雛形的初現《東牌樓簡牘》,不僅呈現了成熟書體的最終形態,更珍貴地保留了各個關鍵過渡階段的書寫樣態。
簡帛字體推薦
竹簡字體無疑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繼承與發揚變得尤為關鍵,漢儀字庫將這份文明記憶注入字體設計,讓古老的字體以全新的方式續寫新篇章。
漢儀風竹體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西漢《武威漢簡》,是快寫篆書向隸書轉變的過渡書體。它起源于民間用筆大膽肆意、任情恣性、不守故常、十分有趣、漢儀風竹體的撇畫是最為個性張揚的筆劃,參考漢簡中順勢而為的感覺,并將漢簡中的夸張之筆都融入到撇畫中,一些豎鉤畫化作撇畫,更加舒展酒脫。鉤畫設計保留了由書寫習慣的重頓和波磔而演化形成的雁尾形式,隨勢賦形這一特征的保留,使其更加舒展。
漢儀風竹體
漢儀杰龍桃花源的整體字形保留了隸書方直的造型呈正方形,端正古樸而不失巧趣??钭煮w對字形進行了另類大膽的處理:字形的左右兩側縱向截斷形成整齊的邊緣,豎排應用時形成簡牘般的塊面視覺效果。同時也賦予古樸的隸書一分新鮮的設計感頗具現代特色 。
漢儀杰龍桃花源
漢儀漢源墨隸的靈感來源于帛書,取其篆隸結體著重表現帛書書寫中流暢靈動的線條。樸素自然古雅生動,氣質簡約明快。書體介乎于篆隸之間扁平取勢,略微向上傾斜,結構緊密,規整之中流露放恣之色。漢儀漢源墨隸家族包括由粗到細共 6款字重:粗款較為還原帛書原始的面貌,沉著遒麗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細款飄逸靈動,線條輕盈而不失纖韌。
漢儀漢源墨隸
更多字體信息請訪問漢儀公眾號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