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5日晚上,毛主席、周總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
會上,經過與會者反復討論,通過了國旗、國歌方案,但大家對國徽應征圖稿不滿意。國徽樣式復雜,自然設計得就要比國旗慢,但是要重新組織國徽設計已經來不及了。
最后,毛主席拍板,他說:“國旗已經決定了,國徽是否可以慢一點決定,原小組仍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中央人民政府去決定。”
大會主席團同意毛主席的提議,并提出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
正因如此,在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我們沒有看到國徽,只看到原本應該懸掛國徽的地方,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的橫標所遮擋。
雖然沒有懸掛國徽算是一個小小的歷史遺憾,但是選擇用橫標遮擋,也是當時能給出的最妥善的解決辦法了。
后來,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建議下,成立了兩個專門設計國徽的專家小組。
一組是由張仃領導的中央美院小組;一組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小組。
林徽因夫婦自1946年7月回到北京后,他們始終沒有泯滅對建筑的熱愛。
回國后,林徽因夫婦打算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建立清華建筑系的工作上,然而這項工作尚未就緒,梁思成就接到通知,教育部和清華大學委派他赴美國考察戰后美國的建筑教育。
此間,他又被外交部推薦,出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代表。
對于這些邀約,梁思成起初是猶豫的,這是因為她擔心林徽因的身體。林徽因眼下病得很重,每天夜里失眠不說,還伴隨著劇烈咳嗽,呼吸不暢的癥狀把林徽因憋得氣喘吁吁。
在這樣的情況下,梁思成怎么放心遠赴美國呢?后來還是在林徽因的多次勸說下,梁思成才同意去美國。因記掛林徽因的身體,梁思成在美國待了一年后就回來了。
回國后,梁思成陪著林徽因做了腎切除手術,為了能讓病重中的林徽因開心,梁思成經常擠出時間陪著她探討中國的建筑設計,梁思成也鼓勵林徽因要趕緊好起來,中國還有這么多的古建筑需要他們保護呢。
而真正能讓林徽因暫時忘卻疾病的存在,則是當她從梁思成口中得知清華大學將肩負起設計國徽重任的那一刻。
此時的林徽因已經被清華大學聘為建筑系一級教授。
為了更好地投入到國徽的設計工作中,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帶領下,成立了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小組,而此時的林徽因也堅持托起自己的病體,她要為國家做事,絕對不允許因個人因素而耽誤了國徽的設計進度。
在設計的過程中,林徽因不愿意模仿蘇聯和東歐風格的國徽,她堅持要使國徽擁有最鮮明的民族特征,體現我們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
林徽因找來一些國家的國徽,指點給設計小組的其他成員看。他們先研究了奧地利的國徽,然后又研究了澳大利亞的國徽,發現其中存在共同點,即國徽上融合了國家特色,展現了本國特色,比如奧地利國徽上的雄鷹,澳大利亞國徽上的袋鼠和鴯鹋。
帶著大家找到設計國徽的基本思路后,林徽因又找了一些古代的銅鏡、玉環、玉壁等圖案作為參考資料,畫了一個草圖。
草圖中,以中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玉壁作為國徽的基本圖案,為了和國旗相呼應,林徽因也把國旗上的五顆金星融入其中,國徽圖案底部金色齒輪代表工,旁邊金色嘉禾代表農,紅綬穿綰成結,表示工農一心。
上文說到,林徽因不愿意模仿蘇聯和東歐的國徽設計風格,所以她摒棄了彩色這一特點,在顏色的選擇上,林徽因聯想到我國民間在祝壽、婚嫁喜慶日子里,掛滿綴有金字的大紅燈籠和大綢緞情景,所以她也建議小組采用金色和紅色。
這兩種顏色是全國人民喜歡的象征吉祥喜慶的色彩,用在國徽上,不僅富麗堂皇、莊嚴美麗,而且醒目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小組成員認為林徽因考慮得非常到位,于是全票通過了這個建議。
但這個方案提出后,很快就遭到了否定,為什么呢?原來,中央認為這稿的設計太注重美觀了,從這稿設計中可以明確看出她將重點放在了追求藝術美感上,但是國徽不能只圖好看,也要考慮到政治層面的東西。
后來,這版設計稿問世后,大家在看完林徽因的國徽方案后,感嘆道:審美一絕,落選也是意料之中。
此后,長達幾個月,國徽的設計遲遲未能定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小組提出將天安門加入到國徽中,同時他們吸收了林徽因設計的靈感,保留了原先的五星、齒輪、嘉禾、紅綬帶等元素,但最終,他們的方案也沒有通過。
很快,時間來到1950年。
梁思成和國徽評選小組的人經過討論,決定要在國徽圖案中加入天安門圖像,建議落實后,林徽因立刻讓朱暢去畫天安門的透視圖。
根據透視圖,林徽因開始重新畫設計稿,清華小組的成員也徹夜趕工、討論不停。很多時候,林徽因因身患重病只能臥床設計,大家為了能讓林徽因第一時間看到新設計圖,便帶著一卷卷的設計圖紙來到梁家。
原本整潔有序的家,現在就像個大作坊一樣,到處都堆積著資料和圖紙,墻上貼著,地上散落著。
清華小組先后做了二三十個正式完成的國徽圖案,陸續送到政協國徽評選小組和中央領導同志審閱,直到6月,第二稿才正式被選出來。
確定評選方案那天,因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因勞累病倒了,所以他們派秘書朱暢中去參加評選會議。
中南海懷仁堂內的會議廳中央,分別掛著清華和中央美院的兩個國徽設計方案。
會場中間排列著三四排沙發椅,參加評議的委員們在兩個國徽之間來回穿梭著,討論著。就在這時候,周總理來了,打過招呼后,周總理讓大家針對這兩個方案開始發表意見。
有人認為中央美院的方案色彩明朗,有人則認為清華大學的方案更有民族特色,而且布局嚴謹、構圖莊重。
經過多方面的對比和討論,清華方案勝出。
就在朱暢中以為二稿可以完美通過時,他卻發現周總理盯著那方案陷入沉思,顯然周總理還有很多想法沒有說出來。
大約過了幾分鐘后,周總理指著眼前的方案問朱暢中:“這是什么?”
朱暢中回答:“這是麥穗。”
周總理繼續問道:“麥穗這個元素很好,但能不能向上挺拔些呢?”
朱暢中回答:“可以,可以繼續改進。”
朱暢中沒敢耽擱時間,立刻來到梁思成家,把會議上發生的一切告訴梁思成和林徽因,了解了周總理的意向后,病中的林徽因顧不上休息,立刻組織國徽小組討論改進麥穗細部的方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國徽方案出現了。修改后的國徽圖案立刻被送到中南海。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林徽因特邀參加出席。
大會上,在毛主席的提議下,全體代表起立,以掌聲的方式通過了由林徽因、梁思成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
聽著熱烈的掌聲,林徽因激動地落了淚,這段時間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而她也終于憑借自己的力量為國家作出貢獻。
第二年的國慶日,虛弱的林徽因在梁思成的陪伴下來到天安門金水橋頭,仰望著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的國徽。
它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林徽因看著看著,眼眶又濕潤了,不僅僅是因為這份設計國徽的榮耀,還因為她的才華得到了國家和人民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