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1日訊小王(化名)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受盡了寵愛,不僅爸爸媽媽要什么給什么,爺爺奶奶對他也是言聽計從。所以小王從小就染上了玩手機的壞習慣,整個小學時期的學習成績都是倒數。爸爸媽媽為了幫他戒手機,嘗試過很多辦法都失敗了。最后花大價錢把小王送進了一所高級私立中學,但小王不僅成績沒有絲毫進步,還染上了攀比的壞習慣,頻繁管父母要零花錢,裝闊請朋友吃飯,埋怨父母不如同學的父母有錢。后來,小王因為替“好哥們”出頭,打傷了一名同學,被當著全校人的面批評。他覺得沒面子,休學在家,沒日沒夜玩手機。
圖片與本文無關
紐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周廣華老師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成長經歷后,找出了孩子厭學、沉迷游戲的原因:
歸根究底,就是父母把孩子喂得太“飽”了。父母用脊梁為孩子鋪路,可孩子踩著父母的脊梁,只顧著眺望遠處的燈紅酒綠,毫無感恩之心,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對自己的目標保持一種“饑餓感”。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他營造一個略顯“饑餓”的環境。讓他自己主動去努力、去獲取、去進步。周老師建議小王一家做了以下幾個調整:
1.物質上“餓一點”
愛需要雙向流動,付出也需要回報。父母都要對孩子有一個意識——我不欠你的。我們要杜絕孩子成為“白眼狼”,就一定不要什么都滿足,讓孩子學會去“取”,而不是伸手要。因此,我們要幫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需要的東西:學習用具、換季的衣服、生活的吃食這些必需品,父母可以無條件地給予。想要的東西:一雙想要已久的名牌鞋子、一部想看的電影、一個昂貴的玩具,這些可有可無的需求,父母要學會“餓一餓”孩子。物質的“饑餓感”,會讓孩子因為想要一個東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會更加珍惜。
2.給孩子的庇護“少一點”
有位作家說過:“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就是從父母牽手到父母放手的過程。畢竟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任其生長”也許他會走得更遠。
3.讓孩子的成長“苦”一點
適當的勞動能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父母要“狠心”讓孩子去吃點苦,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獨立生活,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經過指導,親子關系明顯緩和,小王學會理解父母,能跟父母進行正常的溝通。后面從私立學校轉到普通中學,不再和同學攀比,靜下心學習,成績得到很大的提升。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