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佳的名字,大家腦海里浮現的往往是熒幕上那些經典的母親形象。
作為一名資深演員,她已經在這個行業耕耘了數十載,并且斬獲了眾多獎項。
生活中,她將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對父母孝順,對丈夫和兒子關愛備至。
她的故事從東北小城鶴崗起步,
一步步走向大銀幕,卻始終沒有忘記回家的方向。
小時候,家附近有一家電影院。放學后,她常常帶著幾毛錢跑去那里看電影。
電影《半夜雞叫》,她可以連續看七八遍,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從事工程工作,母親同樣受過良好教育,非常支持她追求藝術夢想。
而且她確實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七歲時就加入了學校的文藝宣傳隊,
唱歌朗誦樣樣精通,成為校園里的小明星。
父母還特意讓她學習京劇,購買了小提琴供她練習。
那幾年,她在舞臺上頻頻亮相,感覺自己離演員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雖然天賦異稟,但她并沒有因此驕傲自滿,
而是加倍努力,在未成年時便考入了藝術學校。
學校課程十分專業,從臺詞到形體再到表演技巧,她都認真學習掌握。
十七歲那年,有劇組來到學校挑選演員。
起初她并未在意,直到聽說老師推薦了別人而沒有自己。
這讓她心中不服,于是直接前往面試現場。
選角導演讓她唱歌,她坦然表示不會,轉而朗誦了一首詩。
這種青春活力的表現打動了劇組人員。之后,
她被邀請到首都參加試鏡,稀里糊涂地拿下了女主角的位置。
拍攝過程中有一場江邊游泳的戲份,她穿著泳裝出演。
當時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了角色,她鼓足勇氣完成拍攝,感覺十分新奇。
影片上映后反響熱烈,
觀眾幾乎都是沖著她去的,這也讓她一舉成名。
因為這部作品的成功,有人建議她報考北京電影學院。
她順利通過考試,與一群年輕人一起學習表演技藝。
在校期間,她積極參與拍攝了許多廣受歡迎的作品。
這些經歷讓她逐漸掌握了表演的精髓。
畢業后,她被分配到了天津電視臺。
那段時期,她參演的影視作品反響平平,內心難免有些失落,
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演員。
后來,她選擇出國深造表演藝術,試圖探尋這條路能走多遠。
回國后,她重新回歸片場,這一次,她迎來了事業巔峰,
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接拍了《任長霞》。
這個角色并不容易演繹,是一位真實存在的英雄人物,事跡廣為人知。
為了更好地詮釋角色,她特意在當地待了一個月,
與當地居民一起洗衣做飯干農活,力求深入理解角色的本質。
拍攝時,她盡量內斂地表現,把這位人民英雄的剛毅與溫柔融入每一個細微動作中。
劇集播出后,觀眾一致認為她的表演真實感人,連任長霞的家人都對她表示感謝。
此后,她繼續出演了許多母親類型的角色,無論何種類型,
她總能找到人物的核心特質,將那份愛與堅持表現得深入人心。
這些年,她從未停歇,參演了《你好,李煥英》《中國醫生》等多部優秀作品,
每部戲都能看出她對角色的用心雕琢。
她的表演低調而不張揚,如同春風一般,緩緩吹進觀眾的心田。
對于劉佳而言,家始終是她心中最重要的地方。
小時候,父母給予了她無限的支持,長大后,她也想將這份情意回饋給他們。
1992年,父親被診斷出癌癥晚期,醫生判斷僅剩幾個月時間。
她毅然推掉所有工作,陪著父親四處求醫問藥,但結果都不樂觀。
最終,她只能將父親帶回家,陪伴他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光。
那段時間,她每天守候在父親床前,細心照料。
每當父親疼痛難忍,她便自學足底按摩技術,
只要看到父親皺眉,就輕輕按壓,希望能減輕他的痛苦。
她不覺得辛苦,只希望父親能夠多留一些日子,哪怕僅僅一天。
父親離世后,她強忍悲痛,親自操辦喪事,包括火化和追悼會。
父親的骨灰,她沒有送往墓地,而是帶回家中存放了八年。
每天看著那個盒子,她仿佛覺得父親依然陪伴在身邊,未曾離去。
后來,在家人的勸慰下,她終于放下心結,將骨灰撒入大海。
那一刻,她心中默念將來也要回到那片海洋,與父親相伴。
母親健在的時候,她盡量抽出時間陪伴。
只要沒有拍戲任務,她就會回到老家看望母親。
如果片場條件允許,她也會把母親接到身邊。
母親在身邊,她感到無比安心,即使拍戲再忙碌也不覺得慌亂。
家中的事務,她從不讓他人插手。
婚后,她將家視為另一個舞臺。
相識時,她正經歷父親病痛的打擊。
她的丈夫比她年長十三歲,擅長創作劇本,話劇、小說、相聲樣樣精通。
兩人因志趣相投而產生默契,很快步入婚姻殿堂,第二年迎來了兒子的誕生。
她沒有雇傭保姆,家務全由自己承擔。
清晨起床,她把地板擦得一塵不染,
然后精心準備飯菜,變換花樣為家人烹飪美味佳肴。
兒子放學歸來,她陪伴輔導作業,假期帶他外出游玩,開拓視野。
她享受這種生活狀態,覺得每完成一件事,心里都充滿滿足感。
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她與丈夫共同商討如何培養他健康獨立。
他們經常帶兒子外出鍛煉身體,跑步打球,讓他擁有強壯體魄。
她和丈夫從不溺愛兒子,告訴他父母的事業與他無關,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闖蕩。
兒子十分爭氣,認真學習,成功考入理想大學。
看到兒子懂事明理,她倍感欣慰,覺得多年來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劉佳在演藝圈堪稱獨特存在。
幾十年來,她從未卷入任何負面新聞,在整個娛樂圈堪稱一股清流。
她非常低調務實,不簽約經紀公司,不聘請助理,拍戲時也從不搞特殊。
片場中,她和其他人一樣排隊領取盒飯,休息時拿著劇本鉆研角色。
她從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接戲只關注劇本質量,從不過問片酬多少。
丈夫李培森在業內也頗具聲望,但她從未借助他的關系為自己謀取機會。
她常說,演戲是個人的事情,必須憑實力去完成。
這種態度使她贏得了“德藝雙馨”的美譽,受到行業內內外的一致尊敬。
她對表演有著獨特的見解。每次接到角色,
她都會先思考這個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她不喜歡過于夸張的表演方式,認為只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
拍攝《你好,李煥英》時,她仔細揣摩李煥英的笑容,
覺得那應該是蘊含辛酸的笑容,這樣才能引發觀眾共鳴。
她時常告誡年輕演員,演戲不是比誰更引人注目,
而是要完全融入角色,讓觀眾忘記你的存在。
這些理念,她很少公開提及,但從她的一部部作品中能夠清晰感知。
她的戲,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無論是母親、警察還是醫生,個個鮮活生動。
這些角色,猶如她對世界的觀察記錄,既飽含溫暖,又充滿力量。
她并不認為自己有何特別之處,
然而她的作品卻讓許多人開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心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
年輕演員通過觀看她的作品,總能學到一些東西,
不是表演技巧,而是那種對待表演的認真態度,以及對生活的尊重精神。
如今已六十多歲的她,依舊活躍在演藝一線,每年都有新作問世。
片場里,她依然是那個拿著劇本逐字逐句研究細節的劉佳。
家中,她依舊是那個忙著料理家務陪伴親人的劉佳。
她的生活波瀾不驚,但正是這份踏實,讓人感受到內心的溫暖。
參考信息 :人民網:《遠方的家》聚焦"老漂"群體 劉佳:女演員不必懼怕年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