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工信部正式發布GB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的新規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實施。新國標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技術儲備上升為強制性要求,徹底終結了行業對熱失控風險的僥幸心理,標志著動力電池安全進入“零容忍”時代。
新舊標準對比:六大核心升級
1.熱擴散要求從“逃生時間”到“絕對安全”
GB38031-2020要求熱失控后提供5分鐘逃生時間,而新標準進一步升級為“觸發單體熱失控后,電池包或系統需在至少2小時觀察期內無起火、爆炸現象,且所有監測點溫度≤60℃”。這一變革將安全防線從“被動逃生”轉向“主動阻斷”,要求電池系統具備多層級熱失控防護能力。
2.報警信號時效性與完整性強化
新標準規定熱失控后5分鐘內必須發出報警信號,且報警前后5分鐘內無可見煙氣進入乘員艙。此舉旨在確保駕駛員和乘客在熱失控初期即可獲知風險,避免因信息延遲導致的二次傷害。
3.觸發方法覆蓋更真實事故場景
在傳統針刺、外部加熱基礎上,新增“內部加熱片觸發熱失控”方法,模擬電池內部短路等復雜故障場景。同時,針刺速度從0.1-10mm/s調整為0.1-1mm/s,更貼近實際失效模式。
4.底部撞擊測試納入強制要求
針對飛石撞擊等底部侵入風險,新標準新增底部撞擊測試,要求電池包或系統在直徑30mm鋼球以150J能量撞擊后無泄漏、起火或爆炸。僅允許離地間隙≥200mm的N類商用車豁免,乘用車全系納入監管。
5.快充安全閉環管理
針對超快充技術,新標準要求300次快充循環(SOC區間20%-80%)后仍需通過外部短路測試,明確快充性能穩定性要求,防止電池因高頻充放電導致的性能衰減和安全隱患。
6.鹽霧試驗與觀察時長優化
刪除鹽霧試驗中低壓上電監控要求,簡化流程;同時延長試驗后監測時間至2小時,確保延遲性爆燃風險可控。
新規將倒逼技術升級與市場洗牌
1.新能源汽車企業:安全成本與技術壁壘雙升
新標準迫使車企重新設計電池包結構,強化底部防護和熱管理系統。例如,電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強度防撞梁,熱失控防護材料需滿足耐高溫、阻燃等特性。行業測算顯示,滿足新規的電池系統成本將增加約15%-20%,倒逼企業加速向高安全、長壽命技術轉型。
2.電池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固態電池或迎爆發
二線電池企業面臨巨大改造壓力,預計30%產能將因無法達標而退出市場。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已布局“多層級熱失控阻斷”技術,通過電芯級、模組級、系統級三級防護實現“不起火”目標。同時,固態電池因天然具備熱失控抑制能力,或成為新規下的技術突破口。
3.檢測認證市場:新增百億級服務需求
底部撞擊測試、2小時熱失控監測等新增項目需第三方實驗室支持。以底部撞擊測試為例,單次檢測成本超200萬元,預計2026-2027年檢測認證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
4.保險與金融聯動:安全車型或享保費優惠
行業預測,符合新標準的車型保費有望下浮15%-20%,同時電池終身質保條款或將剔除“熱失控”免責項,進一步提振消費者信心。
GB38031-2025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升級,更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重構。從材料創新(如高耐熱電解液、陶瓷涂層隔膜)到系統集成(如智能熱管理算法),行業需以“安全”為原點,推動全鏈條技術迭代。與此同時,標準對鈉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等新型儲能裝置的兼容性,也為技術多元化發展預留空間。
“不起火、不爆炸”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動力電池安全標準已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在碳中和目標驅動下,這一標準將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向標,引領行業邁向更高安全、更高可靠性的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