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地道風物”微信訂閱號授權轉載
特此感謝!
都說湖南人不信邪,少了湖南人,中國近現代史就少了幾分熱氣。想要理解湖南人的何以獲此殊榮,那就一定繞不開衡陽這根“湖湘硬骨頭”。
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云海。
攝影/羅銘
湘江衡陽段是全湖南最長的一段,寬闊的江水穿過連綿的山脈,孕育出衡陽這座城市。 衡陽剛猛: 清末的湘軍在此成軍, 抗日 戰爭 爆發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衡陽保衛戰; 衡陽堅韌:走出了終身不仕清的王夫之,誕生了以務實為信條的湖湘學派。
石鼓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攝影/李咸良
自然造化遇上文化沁潤,鑄就了衡陽這座城市的靈魂——強悍如鋼,堅韌如藤。
中國版圖上的一根硬骨頭
《亮劍》的原著作者都梁,曾有一本描寫豫湘桂會戰的小說,題為《大崩潰》,從書名即可看出整場戰役的結局。然而,在這場會戰中,中國軍隊在一場戰役中堅守孤城47天,打出了1:5的戰損比,這就是衡陽保衛戰。
俯瞰衡陽全景,可見湘江穿城而過。
攝影/俞琳
這是14年抗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城市保衛戰。
中國軍隊幾乎是一寸一寸地在和日軍爭奪土地。“尸體”突然動了,那其實是疲憊至極的士兵從睡眠中驚醒,他們只能和尸體睡在一起。城中飄著黑云,那其實是鮮血吸引來的成群的蒼蠅。衡陽以南岳衡山的風景知名,城周青山綠水環繞,而這場戰役之后,四周只能看到光禿禿的黃土嶺。作家瓊瑤當時正在老家衡陽渣江居住,她對這場戰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遠遠望見衡陽城在燃燒,大火照亮了黑夜。
守衛衡陽的第十軍此前已經在常德遭遇重創,國民黨的軍隊在長沙、醴陵、湘潭、株洲等地節節敗退。日本軍隊戰前認為,一天拿下衡陽不成問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的命令也是堅守衡陽十天至兩周。戰前,沒有人相信衡陽可以堅守47天。
南岳忠烈祠是中國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
攝影/周翔宇
就是在衡陽,狂妄的日軍碰上了“硬骨頭”。衡陽城區總面積不過1平方公里左右,日軍在此傷亡約7萬人。
衡陽的百姓得到消息撤離,但他們留下了家中的食物作為軍糧。在戰爭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城中給養消耗殆盡,沒有離開的百姓就冒著危險給軍隊送糧食。據第十軍預10師師長葛先才回憶,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甚至吃到了衡陽百姓送來的新鮮牛肉。更多的時候,衡陽人送來的大米都被燒成一團黑,水煮灰燼加一點鹽,就是第十軍將士的一頓飯。
為衡陽保衛戰犧牲將士,衡陽被命名為“中華抗戰紀念城”。
攝影/張楞嚴
他們守城守到城幾乎消失,衡陽原本有各類建筑50000幢,最后只剩下5幢完整房屋。由于遲遲等不到援軍,第十軍幾乎拼光,被迫與日軍停戰,軍長方先覺等人被俘。這不是將士們的失敗,他們已經做到了血和肉能做到的所有事。日本軍隊占領衡陽,卻也不得不承認衡陽之戰是“唯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
為什么第十軍將士和衡陽人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頑強抵抗日軍?原因正在于衡陽關鍵的地理位置。
日軍妄圖貫通中國大陸鐵路線,并給予中國軍隊重創,衡陽由此成為必爭之地。
制圖/田東玉
衡陽位于湖南省的中部,是粵漢、湘桂鐵路的交匯處,又是西南公路網的中心,如果丟掉衡陽,兩廣門戶大開,整個后方的物資運輸和兵員補充都會遇到問題。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區位,在抗日戰爭時期,衡陽已是未淪陷的地區中的第三大工商業城市。巔峰時,衡陽城外的工廠連綿十幾里,人們甚至開始叫衡陽為“小上海”。
衡陽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境內有六條鐵路線交匯。
攝影/ 李咸良
衡陽在那個位置上,當時勢的潮水涌來時,被推上浪尖幾乎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衡陽用滿城焦土給出答復,驗證了何謂“硬骨頭”。衡陽保衛戰發生在1944年,在當時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場上,幾乎只有中國的正面戰場在打敗仗。衡陽用自己的硬骨頭,告訴侵略者:“我們或許會敗,但絕不會亡。”
無論是人,還是城市,處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時,能不能頂住靠的全是自己。好在衡陽是一眾城市中的“硬骨頭”,而這種“硬”是基因里帶來的,這個密碼就是山。
坐落于雁峰山上的衡陽雁峰寺。
攝影/俞琳
衡陽從山中來
外地人初到衡陽,會驚奇于當地人滿嘴的抑揚頓挫、七扭八拐,各種“喋”“啰”“噠”“咯”,熱情隨著語調往上竄。
衡陽人說起話來還“喊打喊殺”的,什么“殺柴趕直路(走捷徑)”,什么“拳頭古捏出火(火氣大)”,什么“兩甲眼珠紅作一甲(見到討厭的人)”,主打一個直接。
衡陽常寧天堂山。
圖/圖蟲·創意,攝影/一莊
衡陽的這種脾性來自于山,山民性格造就衡陽人勁悍的一面,直來直去,毫不拖泥帶水。
湖南是個山地省,五分之四的土地是山地。衡陽所處的衡陽盆地,在群山圍繞之中,自古以來因地形所限而少與外界溝通。這樣的環境中,人的脾氣更容易直來直去,不像交通便利之地人來人往,人也就多了幾分和氣和圓融。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說衡山、長沙等南楚地區“俗剽輕,易發怒”,《衡山縣志》也描述當地人的性格為“其民尤尚氣力”,可見衡陽人的脾氣是自古以來、一以貫之。
衡山云海。
圖/視覺中國
晚清思想家魏源在游覽衡山后,曾形容說:“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衡山似乎天生就帶著一種不安分的基因,明明是山,偏偏要飛。“山之尊者為岳”,五岳是古代帝王巡行一定要到的地方,衡山作為南岳,是五岳之中唯一地處長江以南的名山。衡陽生在這樣的地方,注定要有些不一般的作為。
曾國藩幼年曾經在衡陽的唐氏宗祠讀書,恐怕這位清末政壇大佬當時就對衡陽民風印象深刻。等到他成為一方大員,被朝廷委以鎮壓太平軍的重任時,曾國藩把招募來的湖南老鄉們帶到了衡陽集結訓練,最終編練為湘軍。
湘江與耒水在衡陽境內交匯。
攝影/李泳鋅
曾國藩大概也希望本就勁悍的湘人,能多沾一沾衡陽的硬氣,升級為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日后知名于“結硬寨,打呆仗”的湘軍,當真也沒有辜負衡陽這一方水土的熏染。湘軍出了三十多位提督級別(地方上的漢人最高武官)的衡陽籍武將,還包括官至兵部尚書的彭玉麟。“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寫就。”湘軍在衡陽寫下起筆。
衡陽,就是這么火爆。
攝影/于淏淼
硬氣也滲透在衡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湖南是吃辣大省,衡陽人也是辣椒脾氣。這種驅寒除濕、配菜下飯的紅果子,和衡陽人的性格是絕配。衡陽菜靠著本地產的黃貢椒、野山椒、老姜,打出“鮮香辣”的招牌。湘菜出湘有一支“味覺湘軍”,其中的費大廚、菜根香等知名品牌,都是來自衡陽。
衡陽人的硬氣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有直接,有潑辣,而衡陽性格中更重要的還是堅韌,是百折不撓,是寧死不屈。
比如夏明翰烈士。他因叛徒出賣而遭到抓捕,面對拷問則堅決拒絕透露任何信息,他在就義之前留下絕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字字堅定如石。
衡陽人才輩出,有良臣武將,也有文人墨客。
制圖/九陽
“國之興亡,匹婦亦應責無旁貸。不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是人皆有責!”民國女界領袖唐群英的話至今擲地有聲。作為中國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唐群英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女子參政運動,爭取男女平權。在得知國民黨綱領中缺少相關表述后,唐群英在會場要求國民黨綱領必須明確提出男女平權,卻因勢單力薄而失敗。終其一生,唐群英都在為女權而奔走呼喊,辦女學、鬧祠堂,為的就是打破女性身上的枷鎖。
夏明翰和唐群英所體現出的堅韌與強悍,是衡陽人性格的一個縮影,這種硬氣來自于山地塑造,更來自于千年的文脈滋養所形成的士人風骨。
想要人杰,地一定要靈。
圖/視覺中國
衡陽,古代中國的“大學城”
如果你住在古代的衡陽,那么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套頂級學區房。
這里聚集著石鼓書院、文定書院、鄴侯書院等等知名學府,在這里授課或講座的學者隨便拿出一個都是中國文化史榜上有名的符號人物,說衡陽是古代中國“大學城”也不為過。難怪曾國藩說:“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
石鼓書院歷經千年滄桑,見證了湖湘文化的繁盛。
攝影/張楞嚴
提到衡陽的士人風骨,就不得不提王夫之。
明亡后,王夫之不肯仕清,選擇回到衡陽隱居著述,他一生中的重要著作,幾乎都是在衡陽完成的。王夫之的晚年極度貧困,甚至寫作用的紙筆都要靠朋友接濟,即便如此,他還是拒絕了湖南巡撫的邀請,不肯出山。至死,王夫之也沒有剃發。
船山書院建于清末,在衡陽諸多書院中只能算“小字輩”。
攝影/歐紅宇
這位堅定蓄發明志的船山先生未曾出版他的作品,或許是心有預感,他曾說:“吾書兩百年始顯。”
王夫之身后兩百年,已是晚清。當時的仁人志士,都在國家興亡的巨大壓力下尋找圖存之道。譚嗣同對船山學說就極為推崇。王夫之說:“一圣人死,其氣分為眾賢人。”譚嗣同最終為變法慨然赴死,王夫之的影響不言自明。
衡陽仍在用各種方式紀念王夫之,圖為舞劇《王船山》劇照。
攝影/譚欣露
除了譚嗣同,曾國藩、胡林翼、黃興等等近代名人,都是船山學說的追隨者,他們都曾經試圖穩住中國這艘隨著風浪飄搖的大船。最終做到這一點的,也是一位深受船山學說影響的湖南人。
王夫之一生著書100余種,400余卷,是為《船山遺書》。
圖/視覺中國
為什么在衡陽可以誕生王夫之這樣的大儒?這與傳承千年的湖湘學派有著深厚的淵源。
儒學經過千年發展,在宋朝迎來理學這一新浪潮。當時的中國正經歷著經濟中心的南移,隨之而來的便有學術的南傳。衡山歷史上就不乏客居于此的名士,于是一大批儒士就來到衡陽,在此專心著述,傳播理學。理學大家程顥、程頤的再傳弟子胡安國,在衡山講學,最終開創湖湘學派。其影響之廣,以至于朱熹用“衡湘”來指代湖湘文化。
湖湘學派自誕生起,就與空談不沾邊。張栻作為湖湘學派代表人物,一直主張“行得便見得”。衡陽的硬骨頭不是說出來的,是一件一件事干出來的。
衡陽曾吸引諸多名人來此講學、游覽,他們湊在一起就是一部文化史。
制圖/九陽
衡陽山民的至剛,終在此時遇上了士人的至韌。生猛之中,多了一份求真理的堅持,如此才有后世湘人深度影響中國歷史的傳奇。
歷史的浮塵已經落定。衡陽遇過文化名流,見過精兵猛將,更經歷了浴火重生,終究回到了生活。
衡陽建湘工業文化街。
圖/視覺中國
今天的衡陽,正經歷著又一次蛻變。這一次,以特高壓輸變電裝備、信息網絡、鹽鹵化工等一系列“硬核”產業集群為突破點,衡陽正崛起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高地。成風化人,衡陽的“硬骨頭”或許正是此地穿越歷史周期的密鑰。
衡陽是新中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有一身“硬本領”。
圖/視覺中國
今天,有許多衡陽年輕人出湘,他們扛著的不再是歷史的重擔,而是夢想與責任,可那股韌性和硬氣不變。他們離開,他們還會回來。正如衡陽籍詩人洛夫所說:“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
衡陽,活色生香。
攝影/于淏淼
編輯 | 伊森
圖片編輯 | =G
設計 | 九陽
首圖 | 于淏淼
封圖 | 羅銘
參考資料
《老兵口述抗戰②石牌、常德、衡陽、桂林四大保衛戰》李幺傻
《長沙·衡陽·常德血戰親歷記》葛先才
《美麗衡陽·千秋名人》謝宏治
《論湘人的性格心理》李躍龍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俠客地理授權轉載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微信ID:xiakedil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