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治4月11日電 題:山西襄垣:特色產業“碩果盈枝” 鄉村振興“錢”景廣闊
作者 楊佩佩 鄧蓉
17萬羽鵪鶉入籠上架、18萬尾泥鰍戲浪游弋、千畝高粱紅浪翻涌、“襄約·潮嶼”民宿燈火可親……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虒亭鎮特色產業“碩果盈枝”,農旅融合態勢蒸蒸日上,鄉村振興“錢”景廣闊。
春日時節,走進虒亭鎮小河村鵪鶉養殖場,成千上萬只鵪鶉在籠中歡快躍動,它們或爭相啄食,或梳理羽毛,為小河村產業致富路注入活力。
虒亭鎮小河村鵪鶉養殖場,成千上萬只鵪鶉在籠中歡快躍動。 栗玉杰 攝
養殖場負責人李晨東說:“鵪鶉的生長周期短,從孵化到開始產蛋,僅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產蛋率穩達90%以上,加上鵪鶉蛋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旺,是小河村致富路上妥妥的‘金蛋蛋’。”
同時,依托5G+智慧養殖技術,小河村鵪鶉養殖場配備自動飲水、智能喂料、溫度控制等現代化設施,極大提升了養殖效率與經濟效益。
“這是我們首批上架的17萬只鵪鶉,產蛋高峰期日均可產蛋5000斤,按照當前每斤4元多的市場價估算,收益十分可觀。”小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繼軍站在養殖場一角,話語中充滿了對鵪鶉養殖產業的期待。
據了解,小河村鵪鶉養殖場項目規劃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設計中。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村集體年均增收25萬元,帶動周邊800多名村民人均年均增收3000多元。
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虒亭鎮特色產業“碩果盈枝”,農旅融合態勢蒸蒸日上。 栗玉杰 攝
近年來,小河村把握發展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成功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持續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嶄新致富路,讓小河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小河村的鵪鶉產業實踐,為周邊村莊樹立了標桿。在其輻射帶動下,虒亭鎮蔡橋村也錨定方向,緊跟步伐,總投資400萬元的暖棚蝦蟹種養殖項目蓄勢待發。
蔡橋村利用閑置宅基地進行土地復墾,建設2000平方米的養殖池塘和4000平方米的種植基地,采用“蝦蟹混養+蔬菜種植”的生態循環模式,為鎮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還計劃與高校科研團隊合作,引進新品種蝦蟹,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蔡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魏崗介紹,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優質蝦蟹2萬斤,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50名村民就業。
未來,蔡橋村將以該項目為核心,發展休閑垂釣、親子采摘等鄉村旅游項目,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虒亭鎮讓鄉村發展既有“田園詩意”,更顯“創新動能”。 孫曼莎 攝
近年來,虒亭鎮因地制宜謀篇布局,深耕特色種養殖項目,草莓紅透、稻浪翻金、泥鰍擺尾、蟹螯映波,勾勒出多彩農業圖景;依托“襄約·潮嶼”民宿,整合“游娛購”鏈條,塑品牌、興業態,繪就文旅融合新貌;深植智慧基因,攜手農科強技,推廣高粱無人化耕植……讓鄉村發展既有“田園詩意”,更顯“創新動能”。
虒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杰表示,當地將堅持黨建引領,深化黨群共建模式,加強村集體經濟產業化、規范化發展,持續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做足“土特產”文章,開辟助農增收新渠道,走出一條富民強村之路,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