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世界時書籍是世界的外延
見過世界后書籍成為世界的注腳
太原見證了多個朝代的興衰更迭,從春秋時期的晉陽古城到北齊、唐朝的軍事重鎮(zhèn),再到明清的繁榮商埠,每一塊磚瓦都刻錄著過往的故事,你一定曾在書本中偶遇過“她”的身影。
近年來,太原持續(xù)打造“15分鐘閱讀圈”,不斷提升全民閱讀體驗感,讓千年晉陽文化與現代閱讀場景在街頭巷尾溫暖相遇。
城市的錦繡風華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但其實太原本身就是一座沒有墻壁的城市圖書館。
今天小編帶各位家人一起,跟著書本游太原!
NO.01
《晉祠》
《營造法式》
以下節(jié)選自人教版初中三年級上冊《晉祠》作者:梁衡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約二十五公里的懸甕山下,為紀念晉國開國者唐叔虞而建。歷經多個朝代重建擴建,形成北方祠廟特色古典園林,有宋、元、明、清等建筑文物,是集祠祀建筑、園林、雕塑等為一體的歷史文化遺產,游玩前可先補課——人文清華云講壇《千年一園看晉祠》再去現場觀賞,效果更佳。
NO.02
《木蘭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
“北齊壁畫是中國壁畫史上空前絕后的作品,在世界范圍也非常罕見。”陳丹青在《線條的盛宴》中感嘆。
這場民族交融的視覺史詩是如何造就的?北齊壁畫以胡服高靴與漢袍寬袖的對比映照胡漢交融融匯希臘凹凸暈染與中原線描技法,借波斯聯珠紋與胡商形象展現絲路風華,印證了北朝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吸收。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依托“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北齊徐顯秀墓的原址保護及展示,是全國首座建設于壁畫墓葬原址上的專題博物館。我們可以直面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感受北齊短暫、神秘,混亂、卻又無限包容的極致美學。
NO.03
《經濟與社會生活》
《明清商業(yè)革命》
晉商票號的金融信任體系以誠信為核心,通過嚴格選拔、制度約束(如東掌分離、號規(guī))及無限責任制構建,并借助密押防偽確保匯票安全,在危機中堅守兌現承諾,形成堅不可摧的信用網絡。
晉商博物院舊址原為晉文公重耳廟,北宋為潘美帥府,元為中書省,明、清為撫院,民國時為督軍府,1949年起為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地。收藏有與晉商相關的賬冊、器物、史料、文獻、匯票、地契、錢幣等共計12萬余件,重要藏品有日昇昌印章、光緒九年蔚泰厚票號賬冊、彩繪銅鈁、木胎銅鎏金壺等。大家在感受山西園林藝術的同時,還可以近距離探秘晉商智慧。
NO.04
《齊民要術》
“二七日可食;三七日好,熟。香美淳釅,一盞醋和水一碗,乃可食之。八月中,接取清,別甕貯之。盆合泥頭,得停數年。”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書中記載了二十多種做醋法,這些古老的技藝如今在山西太原依然鮮活如初!
山西老陳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已有3000多年歷史,以高粱為主料,經蒸、酵、熏、淋、曬等多道工序釀造而成。色澤棕紅,口感醇厚,酸味柔和,回味綿長,不僅是調味佳品,還可開胃消食、解膩去腥、美容養(yǎng)顏等,是山西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歷史與閱讀,在太原這座城市中相互交融。歷史為閱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讓人們在閱讀中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而閱讀則為歷史的傳承與發(fā)展搭建橋梁,讓古老的晉陽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將于4月23日至25日在山西太原舉辦。太原,這座沒有墻壁的城市圖書館,正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它、了解它、愛上它。
“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讓我們一同走進太原,翻開這本厚重又精彩的 “古籍”,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你還讀過哪些與太原相關的
書籍或文章
在評論區(qū)分享給大家吧(*^▽^*)
圖文編輯:張蕙昀
「太原廣播電視臺」更多精彩內容
監(jiān)制:吳明 編審:劉明
責編:劉前 編輯:左鵬飛
聯系電話:0351-5676006
郵箱:tygdsjt@163.com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錦繡太原一直有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