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輔佐三代曹魏君主的肱股之臣,也是最終覆滅曹魏江山的幕后黑手。
他曾裝病七年躲避征召,卻又在高平陵之變中果斷出手,一鳴驚人。
他隱忍數十年,最終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馬懿,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隱忍蟄伏、運用權謀,最終掌握自己命運的呢?
在司馬懿平定遼東的過程中,正值嚴寒的冬季,朝廷雖然派遣了冬衣,但司馬懿卻拒絕發放給士兵。
面對即將到來的嚴冬,士兵們饑寒交迫,甚至面臨凍死凍傷的風險,但司馬懿依然堅持不將冬衣分發。
從中又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特質呢?
1
建安六年,曹操當上了司空,很有眼光地發現了年輕有為的司馬懿,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于是就直接下令征召他到朝廷來做官。
當時司馬懿才22歲,但是面對曹操的邀請,司馬懿卻稱自己得了風痹病,身體不好,無法勝任官職,以此為理由拒絕了曹操。
這次拒絕不是隨便做的決定,而是司馬懿認真考慮過的。
當時天下局勢還不明朗,最終誰能取得天下,還是個未知數。
司馬懿這個人很謹慎,不愿意輕易冒險,急著去投靠曹操不是他的風格,耐心等待更好的機會才是他的選擇。
此外,考慮到家族的整體利益,他的父親和兄長已經在曹操那邊做事,如果自己也去,能夠分散政治風險,增加家族的保障。
司馬懿很早就明白風險投資的道理,所以他要為家族的未來做更全面的考慮,避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同一個人身上。
就這樣,司馬懿開始了長達七年的“裝病”生活,以此避開曹操的征召。
他并非無所事事,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努力學習,積攢知識,密切關注時局的變動,等待最適合自己出仕的機會。
這七年里,表面上司馬懿是在隱居,但實際上,他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為將來的崛起做準備。
建安十三年,局勢漸漸明朗,曹操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無人能擋。
曹操再次征召司馬懿,這次態度非常堅決,甚至威脅要動用刑罰,派人警告司馬懿:“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懿明白,機會來了,只能應召,起初擔任的是曹丕的文學掾,負責輔導曹丕的學業。
2
司馬懿的長相很特別,據說他有“狼顧之相”,就是說頭不轉動,眼睛也能往后看。
這種面相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安分、有野心的象征。
信息來源:《晉書·宣帝紀》"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初,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操這個人疑心很重,所以對司馬懿的“狼顧之相”一直提防著,還專門想了個辦法試探他,結果發現司馬懿確實異于常人。
曹操因此警告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這個人心懷不軌,將來一定會干預曹家的事務。
然而,曹丕卻對司馬懿非常信任,根本沒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反而總是維護司馬懿,這就為司馬懿日后掌握大權,篡奪曹魏政權埋下了隱患。
曹丕當上皇帝后,司馬懿的才能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他陸續擔任了尚書、督軍和御史中丞等關鍵職位,一步步走進了曹魏的權力中心,更好地施展他的抱負。
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即位,他也清楚司馬懿的能力和潛在的野心。
曹叡擅長運用權術,為了牢牢掌握權力,他強化了決策機構,架空了輔政大臣。
曹叡特別設立了中書省,由中書監、中書令負責處理機密事務,直接向皇帝匯報。
通過這種方式,他有效地削弱了外朝大臣的權力。
而司馬懿面對君主的猜疑與防備,表現得非常聰明,極有耐心。
他非常小心謹慎,說話做事都注意分寸,盡量不讓自己顯得過于突出,這樣的做法他已經很熟悉了。
3
公元238年,在遼東地區,一個叫公孫淵的地方官突然宣布自己當上了燕王,公開和曹魏政權作對。
對于要不要派兵去討伐他,朝廷里的大臣們爭論不休,意見分歧很大。
他們普遍擔心遼東那地方氣候寒冷,而且路途遙遠,打起仗來很難占到便宜。
面對這種情況,司馬懿站了出來,他排除所有反對的聲音,主動請求帶兵去征討遼東。
當時的司馬懿已經快六十歲了,但他依然精神抖擻,身體十分硬朗,有著卓越的軍事能力和不屈不撓的決心。
經過艱難的戰役,司馬懿最終成功平定了公孫淵的叛亂,捍衛了曹魏政權的統一和完整,穩固了國家的局勢。
司馬懿用他的智慧和勇氣,為曹魏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功績將被后人永遠銘記。
但也只有司馬懿本人在當時小心謹慎,生怕一個不下心,便將自己葬送在了打仗的過程中。
當時正是寒冷的冬天,士兵們沒有足夠的冬衣,非常痛苦。
魏明帝憐憫士兵,特別賞賜了御寒的衣物,但是司馬懿卻把這些冬衣全部放進了倉庫,不給士兵們分發。
即使有士兵被凍死或者凍傷,他也堅持不發一件冬衣。
信息來源:《晉書·宣帝紀》記載:“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不與。軍吏曰:‘衣賜御物,于義宜頒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司馬懿的行為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并不是他冷血無情,而是因為他考慮得很長遠。
他很清楚自己立了大功,皇帝可能會對他有所顧忌。
如果這時候他自己給士兵發冬衣,很容易被懷疑是在籠絡人心,有不軌的想法。
所以他選擇等皇帝下令后再分發,這樣就能讓士兵們感謝皇帝,巧妙地避免了皇帝的猜疑,維持了和皇帝之間的良好關系,這樣做才能讓君臣之間保持平衡。、
信息來源:《資治通鑒·魏紀四》遼東戰役完整的軍事過程記載:"(景初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馬懿于洛陽..."(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七十四,第2345頁)
就這樣,司馬懿在四朝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暗中積蓄力量,靜觀其變,隱忍負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控制了整個朝廷。
那么,司馬懿的“忍”勁兒,是優點還是手段?他最后的成功,是歷史發展到那一步的必然結果,還是他自己選的路?
這些問題到現在也挺值得琢磨的。想弄明白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還真得好好想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