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 嵇康集
作者:(三國魏)嵇康 著 崔富章 解讀
ISBN:978-7-5013-8054-1(精裝)
ISBN:978-7-5013-8055-8(平裝)
定價:80.00元(精裝)
60.00(平裝)
裝幀:精裝/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導讀部分主要介紹嵇康生活的時代和生平事跡、作品及著述旨趣、《嵇康集》的傳播源流及版本、嵇康思想的精髓。原典部分以明吳寬叢書堂鈔宋本《嵇康集》十卷為底本,收載嵇康詩歌六十首(附嵇喜、郭遐周、郭遐叔、阮德如答贈詩十四首);韻文三篇;論文九篇;書信二篇;《家誡》一篇。嵇康為我國古代散文大家,文章主旨皆是闡述玄學命題,也是魏晉玄學家中留存論文最多的一位。其中以《養生論》《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等最為有名。嵇康今存詩以四言詩最多,占今存詩作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成就也在諸體之上,其代表作為《贈秀才入軍》《雜詩》《秋胡行》《憂憤詩》等。嵇康五言詩較少,其中以《述志》和《贈秀才詩》較有特色。在長期流轉中, 他的作品有所散佚。點評部分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等做簡要歸納。旁批主要展示歷代研究者對嵇康作品和思想的評價。《嵇康集》傳到宋代,僅存十卷。至明代成化年間, 實存八卷,三萬字而已。但若論影響之巨大,震動之深遠,在中國文學 史、文化史上,能與之相提并論者,寥若晨星。
作者簡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是魏晉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世稱“嵇中散”,竹林七賢之一,通曉文學、音樂,反對名教思想,崇尚老莊。嵇康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學論著和文詞優美的詩文,更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后人輯有《嵇中散集》。
崔富章,山東省淄博人,1941年4月出生于長山縣陳橋村。1964年入杭州大學,師從姜亮夫先生做研究生,研習先秦文學。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特級專家,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作有《四庫提要補正》《詩騷合璧》《楚辭書目五種續編》《楚辭書錄解題》《楚辭集校集釋》《新譯嵇中散集》《版本目錄論叢》等,主編《中國文化經典直解》《楚辭學文庫》,參與編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參加王仲犖教授主導的《章太炎全集》點校,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纂《中華禮藏·孔子家語》六種點校,等等。
內頁欣賞
導讀(節選)
嵇康,字叔夜,曾做過曹魏的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出生于魏文帝(曹丕)黃初四年(223),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被司馬氏殺害,只活了四十歲。他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作家,著作有《嵇康集》十五卷,《春秋左氏傳音》三卷,《圣賢高士傳贊》三卷等。在長期流轉中,他的作品有所散佚。《嵇康集》傳到宋代,僅存十卷。至明代成化年間,實存八卷,三萬字而已。但若論影響之巨大,震動之深遠,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能與之相提并論者,寥若晨星。
為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嵇康及其作品,《導讀》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梳理:一、嵇康生活的時代及生平事跡;二、嵇康作品及其著述旨趣;三、《嵇康集》傳播源流及版本;四、批判三代,向往大同。
一、嵇康生活的時代及生平事跡
嵇康的遠祖居會稽郡上虞(今浙江上虞),先世避怨仇,遷徙至譙(qiáo)之铚(zhì)縣的嵇山北側(今安徽濉溪縣臨渙鎮西三十里)。嵇康的父親名昭,字子遠,督軍糧治書侍御史。母孫氏,性溫柔慈祥。兄長二人,長兄名、字不詳;次兄名喜,字公穆,晉揚州刺史。嵇康出生不久,父親就過世了,由母親和兄長撫育長大。他個子很高,有七尺八寸,相當于現在的一米八八以上,“美詞氣,有風儀”(《晉書·嵇康傳》)。《世說新語·容止》第五則云:“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第十一則云:“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康子嵇紹)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君未見其父耳!’”山公(山濤)、王戎都是“竹林七賢”中人,跟嵇康有密切的接觸,可以想見,嵇康高大英挺,風度翩翩,一定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
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228)下詔:“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時嵇康六歲,處在魏陪都譙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這樣的特殊地區,必定接受過儒學的教育和熏陶,故而有《春秋左氏傳音》一類的著作,而且在現存的嵇康詩文中,可以看出,他對《易》《書》《詩》《春秋左傳》等經典相當熟悉。他的閱讀面很廣泛,特別喜歡《老子》《莊子》,聲言“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多才多藝,“于絲竹特妙”(向秀《思舊賦序》),擅長彈琴作曲,《長青》《短青》《長側》《短側》等琴曲相傳是他的作品,合稱為“嵇氏四弄”(明鈔本《琴苑要錄》引《琴書》著錄);他善書法,尤工草書,墨跡被列入“草書妙品”(唐張懷瓘《書斷》);他更長于詠詩著論,師心使氣,清峻拔俗。《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載云:“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比嵇康小九歲的陳壽,處在西晉司馬氏的一統天下,形格勢禁,對嵇康只能這樣略帶一筆,分量卻是很重的。原來這位接受過儒學教育而又揚言師法老莊之道的嵇康,不只是舞文弄墨,“文辭壯麗”而已;他還有“尚奇任俠”、將理想付諸行動的雄心和勇氣。他并不怎么茍同于莊周的“齊物”,而是有所抱負、有所堅執的硬骨頭。
嵇康二十歲前后,被曹操的兒子沛穆王曹林看中,曹林把孫女長樂亭主下嫁給他,嵇康成了曹魏宗室女婿,后遷郎中,拜中散大夫,“秩六百石,第七品,僅備顧問,并無日常事務,屬于散官”。嵇康有了俸祿六百石、掌議論的中散大夫這個頭銜,舉家遷往曹魏宗室聚集的河內郡,居住在山陽達二十年之久,直到被司馬昭殺害。山陽故城在今河南焦作以東修武縣西北三十五里,即現在的云臺山風景區一帶。相傳太行山支脈有白鹿山,上有天門谷、百家巖(一說天門山今謂之百家巖),即嵇康隱居處。正是在這豫、晉兩省交界之地,在磊落雄壯的太行山環抱中,在那清幽的靈山秀水之間,嵇康與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名士相與友善,常聚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之“竹林七賢”。豫其流者,還有嵇康的好朋友呂安。他們嘯傲山林,摒棄禮俗,彈箏撫琴,飲酒詠詩,清談玄遠,高倡自然,“或率爾相攜,觀原野,極游浪之勢,亦不計遠近;或經日乃歸,復修常業”(《太平御覽》卷四〇九引《向秀別傳》)。“于時風譽扇于海內,至于今詠之。”(《世說新語·任誕》第一則劉孝標注引孫盛《晉陽秋》)東晉秘書監孫盛上距魏末已近百年,猶能感受到“七賢”之風,可見“竹林七賢”的活動,在當時的思想界、文化界,聲譽非常之高,影響極為深遠。1960 年,南京博物院在南京西善橋發掘南朝初年墓,內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拼嵌磚畫,分兩段,各長二百四十厘米,高八十厘米,對應地拼嵌在墓室左、右兩壁。一壁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像,另一壁為向秀、劉靈(伶)、阮咸、榮啟期四像。人物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技法和風格跟流傳至今的晉代繪畫摹本非常相似,有人推測是顧愷之或戴逵等名家畫本,亦能側面印證孫盛的說法。
目 錄
導 讀
一、嵇康生活的時代及生平事跡 ( 1 )
二、嵇康作品及著述旨趣 ( 12 )
三、《嵇康集》的傳播源流及版本 ( 25 )
四、批判三代 向往大同 ( 30 )
嵇康集
第一卷
五言古意一首 ( 37 )
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入軍 ( 40 )
附:秀才答四首( 56 )
幽憤詩一首 ( 57 )
述志詩二首 ( 65 )
游仙詩一首 ( 70 )
六言詩十首 ( 72 )
代秋胡歌詩七首 ( 80 )
思親詩一首 ( 86 )
五言詩三首答二郭 ( 88 )
附:五言詩三首 郭遐周贈( 95 )
附:詩五首 郭遐叔贈( 96 )
五言詩一首與阮德如 ( 98 )
附:五言詩二首 阮德如答(102)
酒會詩一首 (104)
四言詩十一首 (105)
五言詩三首 (116)
第二卷
琴賦并序(121)
與山巨源絕交書 (146)
與呂長悌絕交書 (165)
第三卷
卜疑 (168)
嵇荀錄(亡)(179)
養生論 (179)
第四卷
答難養生論 (194)
附:黃門郎向子期難養生論(231)
第五卷
聲無哀樂論 (235)
第六卷
釋私論 (284)
管蔡論 (300)
明膽論 (307)
第七卷
難自然好學論 (320)
附:自然好學論 張叔遼作(327)
第八卷
難宅無吉兇攝生論 (329)
附:宅無吉兇攝生論(349)
第九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 (353)
附: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380)
第十卷
太師箴 (385)
家誡 (394)
主要參考文獻 (407)
后記(411)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經典普及編輯室
供稿 | 于春媚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