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2025年4月10日,敘利亞政權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簽署決定書,將對敘西部沿海地區襲擊與沖突事件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工作期限延長三個月。這是該委員會成立以來首次公開獲得延期。盡管沙拉強調此次延期為“最終期限”,調查必須按時提交最終報告,但在國際社會眼中,這一延遲決定更多地引發了質疑而非信任。
本輪調查源于今年3月6日拉塔基亞省爆發的武裝襲擊事件。那場突如其來的沖突,打破了敘新政權試圖建立的短暫秩序。據官方通報,襲擊目標是敘新政權安全人員,而襲擊方則是忠于前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殘余武裝力量。這一事件在短時間內引爆連鎖反應,戰火迅速蔓延至塔爾圖斯、霍姆斯與哈馬四省,成為敘利亞新舊政權之間最激烈的一次正面交鋒。
3月14日,總部設在英國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發布的一份獨立報告指出,這場沖突造成了約1500名平民死亡,指控新政權下屬武裝“當場處決大量無辜百姓”,這使事件性質迅速從權力博弈演化為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然而,直至今日,敘新政權始終未對外公開沖突中確切的傷亡數據,也未正面回應國際組織提出的指控。
在此背景下,調查委員會的公信力成為焦點。該委員會雖名義上為“獨立”,但其運作機制、人員構成和對外信息發布渠道均受制于沙拉政權。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其功能更像是政權對外安撫輿論的“安全閥”,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追責工具。此次工作期限延長三個月,不禁讓人懷疑,這是在拖延時間、等待國際關注度降低,最終以一份“政治正確”的報告草草收場。
延期三個月,看似給了委員會時間查明真相,實則可能是為掩蓋真相提供空間。調查并非拖得越久越接近事實,相反,在戰火尚未完全平息、證據鏈條還未被徹底破壞的“黃金時段”,調查的即時性與時效性才是真正關鍵。尤其在大量受害者可能被新政權武裝殺害的指控背景下,每一個失效的時間窗口都可能意味著證據的丟失,責任的逃脫。
沙拉政府將此延期標榜為“審閱報告后批準”,但外界并未獲知該委員會提交的初步報告內容。這等于在沒有公布任何初步調查結果的前提下,自行決定調查延續,反而顯得更加不透明。如此操作,不禁讓人聯想到歷史上類似“自我調查、自我免責”的案例。敘政府曾在巴沙爾時代多次承諾就人權問題進行調查,結果卻屢屢以“查無實據”或“責任不明”結案,幾乎從未對國家暴力行為作出實質性回應。
在敘利亞這片長期飽受戰爭蹂躪的土地上,每一次政治斗爭的背后,幾乎都裹挾著平民血淚。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引發的內戰開始,敘利亞已歷經近15年的戰火。雖然巴沙爾政權的垮臺讓國際社會一度對“新敘利亞”抱有希望,但沙拉政權上臺以來的表現似乎并未擺脫“武力維穩、輿論控制”的老路。此次沖突以及后續處理,更像是“舊酒換新瓶”,暴露出新政權在維穩問題上的焦慮與強硬。
沙拉一方面高喊“全國重建”“民族和解”,另一方面卻對西部地區的真實情況諱莫如深。這種表面穩定之下的高壓政策,正在不斷積聚新的不滿與裂痕。而調查延遲,更將國內外對其執政正當性的信任一步步耗盡。
如果調查委員會最終如預期那般不了了之,甚至替政權“漂白暴力”,那么沙拉政府將不僅在國內徹底喪失道德權威,在國際社會也將徹底失信。而更為可怕的是,對平民生命的漠視會被制度化,未來的沖突將更兇殘、更無底線。
敘利亞不需要一個“更擅長掩蓋”的政府,它需要一個能夠面對傷痛、承認過錯、推動和解的領導層。而這場西部沖突的調查,是對沙拉政權最大的考驗。如果連這場血案都無法交代清楚,那么所謂的新政權,也不過是舊體制的翻版,換湯不換藥。三個月后,這份報告將是沙拉給全國、也給世界的一張“成績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