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鎖住窮人的,其實就是富人造的枷鎖,而且這個枷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把窮人牢牢地困死在了社會的底層。繼續分享天涯神帖系列底層枷鎖。
第一把鎖:教育 —— 篩選的羅網與文化的慣性
我們先來說第一把鎖 —— 教育。在中國至今,它既是梯子也是牢籠。那些通過梯子上位的人,你以為是光宗耀祖、人生逆襲,其實都不是,實際上只不過是上面要更換新鮮血液的手段而已。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著全天下進京趕考的舉子,笑著說了一句話:“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 吾彀是什么?彀就是羅網,就是圈套。網羅天下英才干什么?為其所用啊。教育到今天其實變化都不大,如果說你不是頂層,你所受到的教育其實只是一種篩選。普通人接受的教育,其主要目的不是培養,而是選出最終的優生者。
最典型的莫過于 “小鎮做題家” 的困境:某考生憑借高考從十八線小城考入 985 大學,四年苦讀績點 4.0,卻在畢業時發現,同班富二代同學靠家族引薦直接拿到頂級投行 offer,而自己因缺乏商業思維和圈層資源,只能在公務員考試中擠破頭。學了 12 年 “如何解題”,卻沒人教過 “如何破局”—— 這就是教育篩選的真相:它讓你以為 “考高分就能改命”,卻沒告訴你頂層早已用 “國際競賽”“名校推薦信” 筑起新壁壘。
你以為卷就完了嗎?別忘了教育還有一個功能 —— 文化規訓。我們的文化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卻很少告訴你世界還有爾虞我詐的一面。就像我認識的一位農村家長,堅信 “只要聽話就能出人頭地”,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死書,結果孩子考入國企后,因不懂職場潛規則,十年沒升過職,還抱怨 “努力為什么沒回報”。這種 “單一思維” 的代代相傳,正是文化慣性最可怕的地方。
第二把鎖:工作 —— 行業盲選與職業困局
底層枷鎖的第二把鎖是工作。就業可分為 “行業” 與 “職業” 兩部分,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寒窗苦讀十幾年,卻在 40 歲左右失業,根源在于不懂二者的區別:他們只做職業規劃,卻忽視行業選擇。
行業是 “賽道”,決定你能跑多遠。2010 年,兩個專科生站在人生路口:A 聽父親話學汽修,在 4S 店干了 10 年,40 歲時新能源車普及,燃油車維修需求暴跌,他投了 80 份簡歷無人問津;B 不顧反對進入剛起步的電商行業,從客服做起,研究平臺規則后轉型運營,35 歲時帶領團隊打造出三個千萬級單品,年薪百萬。同樣的努力,不同的行業選擇,讓兩人人生軌跡徹底分叉。
職業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高手忠于職業(打磨核心能力),菜鳥忠于企業(淪為螺絲釘)。就像大廠程序員老張,在某公司干了 15 年 “增刪改查”,自恃 “元老”,結果 38 歲被優化,才發現自己的技術早已跟不上行業變革;而 95 后程序員小李,每兩年就深耕一個細分領域(從大數據到 AIGC),30 歲時帶著專利跳槽,直接拿百萬年薪 + 期權。行業決定上限,職業決定下限,缺一不可。
第三把鎖:金融與資本 —— 債務陷阱與財富虹吸
第三把鎖藏在財富分配的暗角里 —— 金融與資本的游戲。富人用債務和規則編織羅網,讓普通人的收入永遠追不上支出:
債務奴隸制:95 后女生小 C 月入 8000 元,沉迷直播購物,靠信用卡和網貸超前消費,3 年負債 25 萬,利息滾雪球到 35 萬,最后父母賣掉老家房子才還清;而某投行 VP 用千萬資產設立家族信托,孩子一出生就有 “教育金”“創業金”,每年穩健增值 8%,18 歲直接獲得 200 萬留學基金**。同樣是 “錢”,窮人被債務鎖住未來,富人用資本 “錢生錢”。
通脹剪刀差:過去 20 年,M2 增長 12 倍,工資僅漲 6 倍,普通人的存款被悄悄稀釋。最直觀的對比:2000 年北京月薪 5000 元能買 1 平米房,2024 年月薪 5 萬卻買不了 1 平米 —— 不是你賺得少,是財富分配的規則早已向資本傾斜。
第四把鎖:信息與認知 —— 繭房囚籠與思維固化
第四把鎖最隱蔽 —— 你看到的世界,早已被人篩選過。
算法繭房:農村大叔刷短視頻沉迷 “國學大師講孝道”,堅信 “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讀大學”,卻不知兒子學的 “市場營銷” 專業失業率連續 3 年超 15%;而上海家長關注 “AI 教育”,讓孩子從小學 Python 和數據分析,16 歲就拿到國際信息學奧賽銅牌,直接被清北破格錄取。同樣是 “為孩子好”,信息差導致選擇天差地別。
知識付費割韭菜:某 “三天學會短視頻變現” 課程收費 9980 元,承諾 “月入十萬”,吸引了 2000 名寶媽報名,結果 65% 的學員連 1000 粉絲都沒漲到,所謂 “秘籍” 不過是搬運爆款視頻的套路。當你在信息繭房里焦慮時,鐮刀早已磨好。
第五把鎖:關系與權力 —— 人情社會與階層復制
最后一把鎖,藏在五千年的文化基因里 —— 關系網與權力結構。
人情負債:河南某農村家庭,每年婚喪嫁娶隨禮超 5 萬元(占年收入 40%),為湊份子錢,剛畢業的女兒不得不去電子廠打螺絲;而上海某金融家庭,通過 “復旦校友圈” 為兒子鋪路,19 歲進入高盛實習,25 歲接手家族企業并購項目,一頓飯的資源對接,就能抵得上普通人十年奮斗**。前者被人情透支現金流,后者靠關系網加速階層固化
職場 PUA:某創業公司老板天天喊 “狼性文化”,讓員工 “把公司當自己家”,30 歲的程序員老王加班到胃出血,被優化時只拿到 N-1 補償;而大廠總監李姐,入職時就明確 “我來提升團隊技術,不是來搞辦公室政治”,用專業能力守住邊界,35 歲時帶著核心技術跳槽,直接談下 “薪資翻倍 + 獨立團隊” 的 offer。不懂權力規則,只能被規則吞噬。
五把枷鎖環環相扣:教育篩思維,工作鎖行業,金融絞財富,信息困認知,關系綁階層。但破局的鑰匙始終在自己手里 —— 不是對抗規則,而是看懂規則、利用規則。正如毛委員所言:“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從今天起,多抬頭看 “賽道”,少低頭磨 “鐵鍬”;多學 “叢林法則”,少信 “歲月靜好”。真正的翻身,始于打破慣性的那一刻。
關注我,一起慢慢成長,慢慢變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