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老張家后繼無人了啊!
張學良曾風光無限,但命運的波折讓他的四個兒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三個嫡長子,命運多舛,沒有一個能夠享受到父親曾經的榮耀,最后唯一存活的私生子卻連中國話都不會說。
張學良的婚姻圖譜深深烙印著近代中國政治聯姻的典型特征。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學良在父親張作霖主導下,迎娶了富商于文斗之女于鳳至,這場被民間稱為"將門配鳳命"的結合,實則是奉系軍閥鞏固地方勢力的關鍵布局。
于文斗與張作霖在鄭家屯剿匪時期的結拜情誼,以及算命先生對于鳳至"鳳命"的批語,共同構成了這段姻緣的決策基礎。新婚燕爾之際,于氏家族憑借雄厚財力為奉軍提供糧草保障,而張作霖以"不納妾"的承諾換取了于氏全力支持。
長女張閭瑛
張學良的長女,張閭瑛,出生于1916年。
她是家中的唯一女兒,也是張學良和于鳳至的第一個孩子。
作為東北的大帥,張作霖對這個孫女的偏愛顯而易見,甚至為她取了“閭瑛”這個名字。在張作霖的眼里,閭瑛不僅僅是孫女,更是他深深寄托期望的“鳳命”。
這個從小在親人環繞中成長的女孩,擁有著與眾不同的光環,早年的生活仿佛是被金色的陽光包圍,幸福與寵愛是她命中注定的主題。
張閭瑛從不乏才藝,無論是繪畫、音樂還是文學,她都能有所涉獵,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她的聰慧使她成為了家族中最耀眼的存在,張作霖常常帶著她一起參加宴會,內心的驕傲與滿足感溢于言表。
長大后的張閭瑛,與父親之間的關系有著微妙的變化,父親的事業常常讓他無暇顧及家庭,導致張閭瑛在某些時刻感受到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孤獨。
父親希望她能與權貴之家結為聯姻,為家族帶來更多的政治支持。然而,張閭瑛渴望一個自由的愛情,而非一個單純為了家族利益而安排的婚姻。
1930年,年僅14歲的張閭瑛去往歐洲留學。她的才華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現,深得老師與同學們的贊賞。
意大利當時是日本的盟友,張學良對女兒的安全始終心存擔憂。于是,決定將她從意大利轉學至英國,尋求更為安全的環境。
在英國,張閭瑛認識了陶鵬飛,一個年輕而才華橫溢的留學生。
陶鵬飛出身平凡,但他聰慧過人,學業優異,精通七種語言。在張學良的親自推薦下,陶鵬飛也曾在東北大學任教,深得張學良的信任。
兩人逐漸發展為情侶,最終決定攜手共度余生。
1961年,張閭瑛因公務前往臺灣,尋找機會與久別的父親見面,但臺灣當局不同意,最終沒能如愿。余生中,她選擇定居美國,與陶鵬飛共同生活,并且致力于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
長子張閭珣
張閭珣,1917年出生。張作霖視這個孫子如心肝寶貝,經常在家里和他玩耍,寵溺的眼神注視著這個未來的“接班人”。
不僅張作霖是這個想法,張學良也是這么想的,把他當成東北奉軍第一繼承人。
他人生轉折始于1933年的歐洲之行,這位被張作霖欽定的第三代接班人,在倫敦防空警報的尖嘯聲中經歷了精神世界的崩塌。
當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掠過泰晤士河時,17歲的少年蜷縮在防空洞的角落,手中緊攥的《孫子兵法》被冷汗浸透——祖父傳授的兵法謀略,在現代化戰爭的鋼鐵洪流前顯得蒼白無力。
持續八個月的空襲摧毀的不僅是城市建筑,更瓦解了傳統軍事世家的認知體系。他親眼目睹了周圍的一切被炸毀,建筑倒塌,空氣中彌漫著塵土與火藥的氣味。
每次回憶起這段經歷,張閭珣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這種恐懼在他內心深處扎根,無法自拔。
回國后,張閭珣的精神狀態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得多疑,時常陷入自言自語的狀態,出現了無法控制的情緒波動。
張學良多次將兒子送到國外求醫,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治療方法,都未能見效。張閭珣的病情在時間的推移中變得愈加嚴重,甚至到最后,他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也無法自理。
在被軟禁期間,每當張學良得知兒子有了新癥狀,或是病情突然加重時,總會焦急地請求醫生加倍治療,放下老臉求蔣介石幫幫忙,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將兒子送往更遠的地方治療。
轉到美國治療后,他的病情并未得到顯著改善,反而因為多種病癥的困擾。至1986年,張閭珣因長期患病,最終在臺灣去世。
次子張閭玗、三子張閭琪
張閭玗是張學良的次子,生于1918年。
他從小便繼承了張學良的英俊外貌和運動天賦,喜歡騎馬、跑步、打網球等運動,成績斐然。
1929年華北運動會的網球場上,11歲的少年以教科書式截擊技驚四座,張學良特意將比賽用球鍍金珍藏,視為西式教育成功的象征。
張家是一個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家族,張學良一直以家族的榮耀與責任為重,張閭玗卻早早表現出了一種對責任與約束的反叛。他的個性中帶著叛逆和自我放縱,他不喜歡被束縛在家族的框架內,生活中他渴望自由,甚至有時對家庭的期望感到沉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閭玗逐漸進入了青年時期,那份渴望自由的心態愈加顯著。他與父親的關系逐漸疏遠。他開始結交一些花花公子,和那些生活在奢華與享樂中的人打交道。
他開始抽煙、賭博、肆意放縱,通過沉溺于紙醉金迷的夜晚來麻痹自己。
張學良對這個兒子的行為感到憤怒和失望,然而他卻無法將他從這種墮落的泥沼中拉出來。
當母親于鳳至為營救張學良奔走歐美時,這個在東西方文化夾縫中成長的青年,選擇用煙霧構筑逃避現實的屏障。最終在1941年的肺部X光片上,得到了報應,最終因病去世。
張學良的第三子,張閭琪,1919年出生。
他的存在一直被認為是家族的珍寶,張作霖對他格外寵愛甚至超過了大孫子。他從小便顯露出過人的才智,早早地就顯現出他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的天賦。
張學良和于鳳至對這個兒子的期望也極高,認為他將會是家族中繼承精神與文化的傳人。
他的書法天賦極強,筆力雄勁、氣韻生動,許多書法家都曾稱贊過他的作品。張學良特別重視這個兒子的教育,挑選最好的老師來輔導他。
然而,命運對于這個天才少年的眷顧卻并不長久。
張閭琪十歲時,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初是偶爾的頭暈和乏力,緊接著,他開始時常出現咳嗽和持續的高熱。于鳳至在焦慮中四處求醫,但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無法準確診斷出他的病因。
經過多方治療,終于確認他患上了肺結核。
日本醫生提出的"專利特效藥"治療方案,實質是關東軍針對東北易幟的隱秘報復。于鳳至不同意,帶著兒子去其他醫院治療。
無論如何努力,張閭琪的病情并沒有好轉。肺結核的惡化使得他逐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的體力一天比一天虛弱,直至終于在1931年,年僅12歲的張閭琪在沈陽去世。
跨洋幼子
張學良的私生子,張閭琳,是他與趙一荻之間的兒子。
其實也不算私生子了,趙一荻與張學良的關系始于1929年,此時張學良與于鳳至的婚姻關系仍然存續。趙一荻雖未被立即納入張家宗譜,但在于鳳至離婚后,兩人正式結為夫妻。因此,張閭琳屬于非婚生子女(庶出),而非現代法律意義上的“私生子”。
張閭琳生于1930年11月28日的天津協和醫院,其張學良已主政東北,但未公開承認趙一荻的配偶身份。當時《大公報》曾以“張學良秘書趙氏誕子”的隱晦標題報道,側面印證其身份敏感性。
于鳳至在張閭琳出生后即赴天津探望,親自安排其入住北平順承郡王府,并指示賬房按月撥付養育金。這種“側室子”的接納模式符合民國時期顯貴家族對庶出子女的常規處理方式。
1936年西安事變后,6歲的張閭琳被趙一荻托付給美籍友人伊雅格夫婦。為掩蓋身份,其姓名改為“克爾”,戶籍登記為伊雅格夫婦的“養子”,此舉導致其與生父母失聯長達15年。
在美成長期間,監護人系統性切斷其中華文化傳承:禁止使用中文、銷毀所有與張學良相關的影像資料、遷離華人聚居區。
至1955年父子重逢時,張閭琳完全喪失中文能力,成為張學良子女中唯一的“文化混血者”。
養父母把他教育得很好,有著超強的學習能力,畢業于加州大學航天工程學院。隨后進入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值得注意的是,NASA高層知道他的身份,但在他的才華面前,還是選擇了“服軟”,檔案中僅注明“美籍華裔工程師”,直到1972年中美關系緩和后,其家族背景才逐步解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