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奎西 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4月11日,四川資陽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靜靜屹立,內部卻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A館石刻文化展示館文物專家來回記錄,正進行展陳內容優化升級;B館石刻沉浸式體驗館技術人員反復論證,正商討設備聯調測試;館內不少穿著制式服裝的講解員正熟悉著串詞與文稿,相互討論;兩座特色影院也迎來了最終測試階段。
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航拍夜景圖。項目方供圖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座承載四川石窟數字化創新使命的文化新地標,正推進著最后階段的調試工作,將于今年5月以驚艷之姿向公眾揭開面紗。
在A館石刻文化展館,985平方米的橫縱空間,5米高的展廳內,在頂部投影燈照射下,石刻發展歷史映射在腳下。沿著安岳石刻發展軌跡一路前行,3D打印的等比例石窟模型與LED數字展示屏在兩側交替陳列,旋轉式的展陳布局巧妙地將石刻的起源、傳承、價值及分布等情況羅列其中。數字展示屏上多媒體智能化的觸摸式交互系統,在手指點動下不斷變換,將獨屬石刻的美學浪漫呈現在屏幕的方寸之間。
一路向前,穿過鐫刻鎏金光澤經文的崖壁走廊,步入面積達1211平方米的B館石刻沉浸式體驗館,科技與歷史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隨著一場燈光秀的綻放,“聲光電”在館內融合為了有機整體。整座空間采用全息投影技術,將安岳石窟最具代表性的臥佛院、華嚴洞、毗盧洞等數10處國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數字化展示。
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鎏金經文崖壁走廊。楊康忠攝
“面對刻印的佛像,結出對應的手印,佛像識別后便會‘講述’他的前世今生。”B館石刻沉浸式體驗館負責人王洋向記者介紹道。在石刻沉浸式體驗館,唐宋匠人開鑿石窟的勞作場景在360度環幕上生動重現,石刻紋飾的細微變化通過毫米級精度的數字建模清晰可見。據王洋介紹,該區域特別開發了“時光回溯”體感系統,參觀者可通過手勢操作“穿越”不同歷史時期,直觀感受石刻藝術歷經千年的滄桑演變。
在裸眼3D體驗區,記者戴上特制腦機設備后,原本靜態的屏幕根據腦電波活躍起來,這套設備會將腦海中所想的佛像具象化展現到3D屏幕上,實現腦機互動。
另一側,飛天衣袂翩躚,蓮花寶座徐徐轉動,隨著體驗者盤膝而坐,光影將從蓮花寶座上緩緩散開,打開相機定格此景,一幅“現代”佛家冥想照打卡成功。王洋透露,正式開放后還將推出“數字古人”互動項目,游客可通過手機掃碼,上傳自身圖片,便能將自身形象通過AI識別為古人形象,展現在類似“清明上河圖”的“安岳縣貌圖”中,趣味十足。
值得關注的是,體驗區還特別設置了觸覺反饋裝置,當游客手持特定鑿刻工具輕觸投影中石塊,便會浮現出深藏崖壁內的石刻造像。
據悉,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開放后,將與實體石窟景區形成“虛實互補”的文旅新格局。目前場館具體開放日期及參觀須知預計將于5月通過官方渠道公布。這座融合大量前沿現代化技術的石刻文化場館,即將為千年石刻插上數字翅膀,開啟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