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王佳潼 通訊員 扈永明
和煦的春風拂過臨朐縣石家河廣袤的田野,連片起壟的丹參種植田里,村民們正彎腰栽種嫩綠的種苗。丹參,又名“赤參”,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中的“明星品種”,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市場需求連年增長。作為具有優良丹參種植傳統的地區,臨朐縣石家河搶抓春季黃金種植期,通過優質育苗、標準栽種、生態照護、合作發展,讓這味傳統中藥材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以優質育苗筑牢根基。傳承本土種源優勢,是石家河藥農們一貫的堅守。“從老一輩種這個,也不知道多少年月了”牛角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榮斗說道,“這里極少引入外界的丹參種苗,栽種的丹參全部為本土優良品種”。
憑借山環水繞的獨特地形,石家河實現了從育苗到收獲的本土化循環。這不僅造就了當地丹參抗旱性強、藥效成分高的特點,更讓丹參酮含量達到《中國藥典》標準的2-3倍,使石家河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丹參產地。
以標準栽種夯實品質。“地溫穩定在10℃以上就能栽種,這半個月我們每天都下地趕進度。”正在田間忙碌的雙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金國介紹,“丹參種植遵循“春分清明,挪苗移栽”的農事規律。為保障栽種質量,合作社統一采用分行高壟種植模式,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的標準,讓每株幼苗都能獲得充足生長空間,為丹參的高品質生長筑牢基礎”。
以生態照護激活動能。石家河以山地與溝谷為丹參種植區域,充分結合地形地勢,讓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丹參的天然照護所。立足生態元素,杜絕農藥使用,真正實現了“放心種藥、健康用藥”。結合家禽畜牧養殖,持續加大糞肥使用量,探索高效無機肥與有機肥的最佳比例。在青山綠水的有效賦能下,“以生態養藥材、以藥材哺生態”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使荒坡溝壑蛻變為“丹參寶庫”,更帶動周邊村莊有效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綠色動能。
以合作發展凝聚合力。近年來,石家河黨委政府搶抓中醫藥產業振興機遇,依托氣候土壤等優勢,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形式,帶動丹參種植實現規范化,構建“黨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實現統一種苗、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四個統一”,讓小小的丹參成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截至到現在,石家河丹參種植面積已突破2500畝,建成集種苗繁育、生態種植、初步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如今,石家河的丹參不僅是藥材市場的“品質名片”,更以“一株丹參撬動富美鄉村”的創新實踐,為打造山區鄉村振興新樣板寫下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