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李賢設宴款待未來女婿,酒菜未動,忽然指著桌上的藕片隨口一問:“因荷而得藕?”看似尋常的飯桌閑談,其實話里有話。這不是考學問,也不是聊吃食,而是一次以對子為名的試探。
對面年輕人不疾不徐,輕聲答道:“有杏不須梅。”八個字,一語雙關,既合聯意,又含心意。李賢當即拍案,大為贊賞。這頓飯沒吃出菜香,倒吃出一樁姻緣,也成就了一段傳世佳話。
一個看似尋常的飯局,實則是兩個讀書人的心照不宣。這一問一答之間,藏著才氣、風骨與分寸。
飯桌之上,菜未動,話已深
明朝天順年間,朝中重臣李賢在家設宴,一來是招待賓朋,二來是為了考察一位才子——程敏政。
這天飯桌上,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奏章對策,反倒是飯未開口,人先動了心思。
李賢讓家仆端上一盤清炒藕片,自己親自為程敏政布菜。筷子夾起一片藕,放進碟中時,他突然側頭說:“因荷而得藕。”
語氣平和,話也簡單,只是尋常一聯。但有些話,聽著是隨口說說,實則字字帶鉤。
身邊賓客面面相覷,沒人敢搶答。氣氛安靜了半晌,程敏政略一思索,指著桌邊的杏盤,淡然一笑:“有杏不須梅。”
這話一出,李賢先是怔住,接著放聲大笑,一連說了三句“好,好,好。”
在場的人頓時明白,這不是普通的飯局,也不是普通的對子。
八字藏心意,一聯定姻緣
“因荷而得藕”,這不是問時令時蔬,也不是考詩詞修辭。聯中暗藏的,是大儒的一點試探。
“因何而得偶?”意即:你今日能坐在這桌上,是因何緣分?你若想成我家佳婿,有何憑據?這不是刁難,是問根問底。
“有杏不須梅”,程敏政不是謙詞客套,也非機巧逢迎。他的回句,用“杏”諧“幸”,以“梅”借“媒”,八字既對上音義,又含情入理——有幸蒙恩賞識,自不需媒妁之言。
這樣一來,上下聯不僅工整,還在“荷”“藕”“杏”“梅”之間各自成意,前后呼應,句句有來由。不僅顯出才思之敏捷,更藏著一份體面、一分尊重,也顯出他識大體、明禮節。
程敏政此時不過十六七歲,這一答,既不狂妄,也不卑下,說是少年應對,倒更像老成持重之士。
李賢是何人?當朝大學士,吏部尚書,主持朝政,曾諫言、定策、薦賢,胸有萬卷書,手握朝堂權。平日里語氣慢條斯理,字字有分量,見慣了才子,聽多了套話。
可這八字下聯,叫他眼前一亮。李賢望著這位才子,杯中酒都忘了喝,轉頭吩咐道:“此子,可托家室。”
一樁婚事,便在這桌菜、一句聯中定下。
少年成名,不靠家世靠真才
程敏政出身不凡,父親程信是兵部尚書,出將入相的家底擺在那兒。但光靠出身,進不了翰林,坐不上學士之位,更難得李賢親點女婿。
小時候聰慧異常,十三歲跟隨父親赴任四川,因才思敏捷、性情豁達,被巡撫羅綺舉薦為“神童”。此言一出,舉薦上報京師。
朝廷當時有位太監奉命進貢活蟹至皇帝案頭,英宗正好在御前召見這位“神童”,順口吟出一句:“螃蟹一身麟甲”,語帶輕松,卻帶有試探。
程敏政不慌不忙,對出:“鳳凰遍體文章。”堂中寂靜,隨之是宮人低聲驚嘆。英宗點頭稱妙。
李東陽也在一旁,對出了“蜘蛛滿腹經綸”,同樣得贊。
兩個少年一時聲名大噪,英宗點頭:“一為宰相,一入翰林。”
皇帝雖話未明言許官,但當場令其入翰林院,供養讀書,派三位閣臣為師,日日聽講。此事一出,百官皆知此二童非池中之物。
不過,程敏政自入翰林起,卻不驕不躁。他不仗才自矜,更不以門第自傲。年年有文稿呈上,年年考課皆優。為人穩重,處事圓通,最得幾位老成重臣之喜。
李賢便是其中之一。
聯中藏事理,字里有乾坤
這次飯局,是一次明面上的款待,更是一場沉默中的試探。古人講“父擇婿,重三德”:德行、才識、氣度。
用八字對子出題,既不張揚,也不失尊重。
李賢常年主政,見多識廣,一眼就能看穿人的底色。選婿要看才情,但更看人心是否穩重,處世是否端正。
“因荷而得藕”,若對者不解其深意,只對出“緣木求魚”“依花折柳”之類,雖音義通順,卻難得重用。
“有杏不須梅”,妙在一“幸”一“媒”,字面溫和,意蘊不淺。聯中回話,不急不怯,正合讀書人的本分。
這等回句,不是照書本套來,不是當場硬湊,而是真識文章,真懂事理。
一句成全,李賢笑了;一句有禮,程敏政進了李家門;一句成聯,后來成為文壇佳話,載入筆記史冊。
婚后多年,程敏政未負李賢所托。文章穩健,政聲清正,著作有《皇明文衡》《宋遺民錄》,整理文稿不下百卷。歷任翰林編修、左諭德、太常卿、禮部侍郎,一路走得平穩。
諷刺的是,這位從不因言獲咎的人,卻在后來的一次科舉中,因“泄題”之案被卷入漩渦。唐寅、徐經因題目泄露入獄,牽連甚廣。
程敏政亦被下獄。案情復雜,眾說紛紜,有人說冤,有人說實。出獄不久,病重辭世,時年五十有余。
生前得名,卻終未享福。但留書傳世,詩文傳家,后人仍記得他那八字妙句。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對的不僅是一聯,更是一次識人、一次成家、一次入世。
結語
飯桌不語空坐,詞句之中已定人品;藕片杏果本是家常,聯句問答卻見高低。
讀完這段往事,不難看出,真正的聰明不是一味炫技,而是恰到好處的回應;真正的才華,不在于驚世駭俗,而在于一句話能顯分寸、守分內。
大儒設宴,一句上聯;少年應對,一生結緣。對者有心,問者有意,世人傳頌,不為奇文,而為人情。
#春日生活打卡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