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火爆了!
清明節假期第一天,靈隱寺已經人山人海,擠的一動不動啦!
都說站在櫻花樹下,誰都美,但無奈人比樹還多。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上海靜安寺、北京雍和宮、廈門普陀寺。
你發現沒?現在的年輕人,假期不去游山玩水,改來寺廟燒香了!
根據攜程數據,自2023年起,佛教文化類景區的門票預訂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同比漲幅高達310%。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群體已成為寺廟文化熱潮的主力軍,其中95后和00后占比高達50%。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上香”雖是一句調侃的話,但年輕人主動涌入寺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空門”,從“佛系少年”變成“佛的少年”。
而傳統意義上的佛門凈地,也早已不再局限于香火供奉,而是逐漸轉型為兼具多元功能的文化空間。
其中,最受年輕人喜愛的寺廟非北京的雍和宮莫屬。
這座始建于康熙年間的藏傳佛教寺院,曾出過乾隆和雍正兩位皇帝,享有“龍潛福地”的美譽。
更何況,雍正本人還是個勤政的工作狂。放在當今的語境里來理解,這塊風水寶地象征的絕對是事業運的巔峰。
因此,雍和宮成了求事業、財運和學業的宗教文化圣地,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熱門打卡地。
不少人分享,去了雍和宮后,感覺自己滿血復活了。
此外,雍和宮的“香灰琉璃手串”也成了清一色俊男靚女的心頭愛。
盡管價格動輒數百元,也難以阻擋眾人高價請一串的熱情。
因為手串是佛前香灰搭配各種顏色的琉璃燒制成的,年輕人相信其蘊含了往來香客的念力,再加上大師開光的加持,那就會更靈驗。
在小紅書上,搜索關鍵詞“雍和宮手串”,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已達4.5億次,超過39萬篇帖子與上萬件相關商品應運而生。
即便是原本并不關注寺廟文化的年輕人,也在社交平臺的影響下,逐漸被“種草”。
當然,火爆的寺廟遠不止雍和宮一家。
位于北京西山腳下的臥佛寺,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準備出國深造或求職的畢業生。
由于“臥佛”與英文“offer”發音相似,臥佛寺便成了求職年輕人的熱門去處,甚至有人總結出“求offer,必拜臥佛寺”的說法。
而在杭州的靈隱寺,每逢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寸步難行。
不過,杭州的本地人更傾向于前往與靈隱寺僅一字之差的靈順寺。他們稱靈順寺為“最靈的財神廟”。
盡管靈順寺的知名度和火爆程度不及靈隱寺,但前來參拜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
除了在廟里拜財神,一些年輕人還帶著刮刮樂前往,希望在神佛的保佑下中大獎。
對此,有網友調侃:“燒5毛錢的香,許500萬的愿。”
年輕人紛紛涌向寺廟,而寺廟也用自己的方式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與年輕人形成了雙向奔赴。
據相關研究機構的預測,2025年我國寺廟經濟市場的規模預計將突破千億元大關。
2023年,有人對寺廟的人流量和收入進行了統計分析。
在近幾年的“寺廟熱”中,許多知名寺廟僅憑借門票收入就能輕松實現上億的收益。
以靈隱寺為例,門票30塊,但你別小看這30塊。
2023年,靈隱寺接待游客超過1200萬人,按此計算,門票收入就超過了3.6億元。
即便是門票價格較低的小寺廟,其門票收入也已超過五千萬。
除了門票收入,與“敬香”相關的各種服務也是寺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許多寺廟的入場門票通常包含三支清香,但不少游客會追加更多、更大的香,來表示對神明的敬重與虔誠。
在追加香火時,游客選擇的香品和價格各不相同,千元級別的香火在如今的寺廟中已屢見不鮮。
寺廟收入的第二大部分,就是寺廟的周邊產品,比如:文創產品、咖啡奶茶等,商標授權、收租、廣告費等等。
其中,雍和宮的手串、靈隱寺的“靈隱十八籽”、南京雞鳴寺的柿柿如意香囊,都是寺廟周邊的熱銷品。
除了用的,喝的也頗受歡迎。
例如,五臺山的特色酒,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還有雞鳴寺約15元一杯的“雞鳴奶茶”。
此外,各類寺廟咖啡也悄然助力寺廟經濟的蓬勃發展。
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蘇州重元寺的重緣咖啡、臺州隆興寺的見佛咖啡,只要哪個寺廟推出咖啡,哪個咖啡便迅速火爆全網。
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周邊,許多有名氣的寺廟還會推出各種面對公眾的“修行班”和“培訓班”。
比如,少林寺專門為青少年開設的武術培訓班,以及為職場人士設計的修禪班,旨在幫助年輕人緩解工作壓力。
年初,五臺山的普化寺也推出了一項清修活動,從大年初一開始,持續三天兩晚。
在此期間,參與者不僅可以進行朝拜和參加禪修課程,還有機會臨摹圣象,抄寫經書真跡。
不過,這種服務還得本人到場,繁忙到抽不出身的年輕人,選擇了在線修行,“電子木魚”應運而生。
應用商店里的木魚APP,下載量超過2000萬。
除了禪修班培訓班,以寺廟名義開設的養老院和度假社區,也逐漸成為一種新興趨勢。
根據澎湃新聞,無錫的靈山小鎮·拈花灣推出了多種度假公寓。
既有40到78平方米的小戶型,也有大面積的院落和獨棟別墅,售價在每平方米2萬元左右。
而在福建三明,吉祥寺則開設了中國首家“寺院養老院”,專門為當地老年人服務。
此后,各類“寺廟養老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頗有成為禪修課之外的新收入來源的潛力。
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年輕人在工作、生活、學業等方面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焦慮和內卷已成為常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玄學就成了一種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心靈療愈方式。
在寺廟涌動的人潮中,與其說人們是在向泥塑金身祈求解脫,不如說是蕓蕓眾生在梵音中尋找自我和解的渡口。
在游逛寺廟、燒香拜佛、請串開光的過程中,人們將焦慮與憂愁留在了廟宇的晨鐘暮鼓里,將好運與期待帶回到城市的車水馬龍里。
年輕人的苦,只有寺廟最清楚。
寺廟靜默無言,靜靜地矗立在那里。
只需花上25元的門票,便能置身于香客云集的氛圍中,獲得整整一個月的心理能量補給。
一聲“菩薩保佑”,是高壓生活中一劑釋放焦慮的良方,而三炷香的裊裊煙霧,則是紛亂心緒中的一絲寧靜與釋然。
正如網友所言:“我們求的不是佛,是生活的安慰劑?!?/p>
寺廟經濟的火熱,歸根結底還是老生常談的情緒問題。
年輕人帶著各自的訴求,穿梭在不同的殿宇之間,完成一場場充滿儀式感的“情緒定投”,在精神的世界里尋找希望與慰藉。
打開情緒消費的新視角,寺廟經濟的“出圈”,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鑒。
對于品牌而言,與其追逐風口,不如修煉“情緒洞察力”。
畢竟,未來的商業社會注定會卷到極致,能夠洞察并征服用戶情緒的品牌,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
鳳凰網財經:春節最大「銷金窟」,擠滿中年男人
派代:毛利率80%以上,新年爆火的第一個生意
金融八卦女頻道:雍和宮求財運、臥佛寺要offer,00后帶火“佛系經濟”
魔鏡洞察:寺廟成年輕人新寵?5000字揭秘寺廟經濟背后的商業價值
作者:何敏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