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劇《六道圖》、揚劇《鄭板橋》、閩劇《幻戲圖》、昆劇《世說新語》、秦腔《無字碑》、越劇《織造府》,4月13日至21日,江蘇文藝名家晉京——羅周編劇作品展演系列活動將在北京舉行。
本次展演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劇本》雜志、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承辦,將通過羅周編劇的六大劇目展演,進行跨越時空的戲劇對話。
羅周現任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是第四屆江蘇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她的戲劇作品豐富多樣,涵蓋多個劇種,包括昆劇《世說新語》《瞿秋白》《當年梅郎》《春江花月夜》,錫劇《一盅緣》《燭光在前》,越劇《鳳凰臺》《織造府》,揚劇《衣冠風流》《鄭板橋》,話劇《張謇》,歌劇《桃花扇》等。其作品三次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六次獲得田漢戲劇劇本獎,還獲得國家“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編劇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
4月13日晚,作為開幕式劇目,小劇場昆劇《六道圖》將登上梅蘭芳大劇院。該劇由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石小梅攜手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家李政成共同創作。二人同為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以及江蘇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
昆劇《六道圖》取材于“吳道子嫉妒畫壇新秀皇甫軫繼而買兇殺人”的唐人筆記,并基于原始素材進行重構、想象,繪寫了吳道子創作驚世之作《六道圖》的心路歷程。劇中,石小梅與李政成共同塑造了吳道子與盧罌公這樣一對獨特、鮮活、復雜,看似無比殘忍,實則無上快慰的師生關系。
“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奇跡、一份禮物。”演出前,羅周薦語《六道圖》,“小劇場昆劇《六道圖》時長僅60分鐘,集結了三個劇種、四朵‘梅花’。全劇僅兩名主要人物,石小梅以生應工,飾吳道子;李政成以末應工,飾盧罌公。76歲的石老師粉墨登臺,我們驚詫地看到了一個清亮的少年,半個世紀的歲月,竟然憑空消失了!除了藝術,人間再沒有第二種力量能實現這個奇跡。石老師跨越了時間,‘揚劇王子’李政成則顯示了跨越劇種的勇氣與才華。這一次,他給我們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昆曲表演,與石老師默契配合,完成了這部張力巨大、勢均力敵的對子戲。第30屆、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越劇小生李曉旭、昆劇小生施夏明以及江蘇省昆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周鑫擔任檢場,昆劇表演藝術家錢振榮吟念畫外音。他們都是石老師的弟子,齊聚這一桌兩椅又無比宏闊的舞臺,正是戲曲人代代傳承、奮發謙遜、精誠共進的寫真。”
“《六道圖》是李政成老師第一部原創昆劇,也很可能是石小梅老師最后一部作品。6年前,她已開始對收官之作的構思。我給她講了很多故事,最終她選擇了《六道圖》、吳道子。寫作時,我覺得這是我給石老師的禮物,致敬她65年的藝術生涯。可首演時,臺上的她唱到主曲‘江兒水’時,臺下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直到這一刻,我才意識到,這是石老師給我、給我們的至高禮物。她向茫茫天地展示了藝術家在跋涉路上的孤獨、痛苦、焦灼、絕望、執著、燃燒、割舍、奉獻……《六道圖》也是每一個主創給彼此的禮物,傾盡了全力;是我們給觀眾的禮物,觀眾們的念念不忘,也是對我們的反饋;我們因《六道圖》相聚,傾聽眾多生命震蕩的風雷,這是時代給予的禮物,同樣,我們也用《六道圖》獻禮了這個時代。”羅周說。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任雨風
(江蘇文聯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