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過20億人正面臨肥胖困擾,這一數字仍在持續攀升。長期以來,肥胖被視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元兇”,但香港理工大學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更為隱秘的威脅——長期肥胖可能直接加速大腦衰老,甚至引發認知功能衰退。
由邱安琪教授領銜的團隊,通過分析超過10萬人的長期健康數據,首次繪制出不同肥胖軌跡對大腦結構的漸進性破壞圖譜。研究發現,那些體重逐年攀升或長期保持高肥胖水平的人群,其大腦關鍵區域的萎縮程度和功能連接紊亂顯著加劇,而成功減重者則能大幅降低這種風險。這一成果發表于《自然》子刊,不僅為肥胖管理敲響警鐘,也為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全新視角。
1 / RESEARCH INTRODUCTION
為什么肥胖軌跡比體重數字更重要?
過去關于肥胖與大腦健康的研究多基于短期數據或單一時間點的體重測量,難以區分“慢性肥胖”與“暫時性肥胖”的影響差異。邱安琪教授指出:“肥胖對大腦的損害是一個動態累積的過程,僅憑某個體重數值無法揭示全貌。”為此,團隊創新性地提出“肥胖軌跡”概念,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中長達15年的追蹤數據,將人群分為五類:長期保持健康體重的“低穩定組”、體重逐年上升的“增加組”、成功減重的“減少組”,以及長期處于中度或重度肥胖的“中穩定組”和“高穩定組”。通過對比這些群體的腦影像與認知功能,研究首次揭示了肥胖對大腦的“慢性侵蝕”機制。
縱向肥胖軌跡分析
2 / RESEARCH METHOD
核磁共振+機器學習助力大腦“解碼”
為了捕捉肥胖與大腦健康的動態關系,研究團隊整合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10萬名中老年人的多維數據。除傳統的BMI、體脂率等肥胖指標外,還通過核磁共振(MRI)技術精準測量了大腦皮層的厚度、腦區體積及功能連接網絡的效率。認知測試則覆蓋了推理能力、工作記憶和視覺運動速度等關鍵領域。借助機器學習模型,科學家們將肥胖軌跡與腦結構變化逐一匹配,發現體重波動與大腦衰老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這就像為大腦繪制了一幅隨時間變化的‘衰老地圖’。”邱教授解釋道。
縱向肥胖軌跡對皮質厚度、皮質下體積和FC影響的標準化β系數統計
3 / RESEARCH RESULTS
肥胖如何逐步蠶食大腦?
示意圖展示不同肥胖軌跡的腦結構差異
分析顯示,不同肥胖軌跡對大腦的影響呈現明顯的階梯式差異。長期保持健康體重的“低穩定組”大腦結構最為完整,認知功能也維持在最佳狀態。而體重逐年增加的“增加組”則率先出現異常:額葉區域(負責決策與情緒調控)的皮層厚度減少,與獎賞機制相關的皮層下網絡功能連接紊亂,導致推理能力下降12%。對于長期處于中度肥胖的“中穩定組”,損傷進一步蔓延至頂葉和顳葉(掌管記憶與語言處理),默認網絡(維持清醒意識的基礎)的協同效率顯著降低。最嚴重的“高穩定組”則面臨全腦廣泛萎縮,視覺與感覺網絡的功能連接幾乎瓦解,認知衰退風險較健康組高出3倍。值得注意的是,成功減重的“減少組”大腦損傷程度顯著減輕,幾乎接近健康水平。“肥胖每持續一年,大腦相當于提前衰老0.8年。”邱教授強調,“但減重永遠不晚,它能為大腦按下‘衰老暫停鍵’。”
邱教授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上升,目前這些疾病尚無治愈方法。這項研究表明,長期控制體重有助于改善大腦健康。”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計劃整合多組學方法,探索影響大腦和身體健康的生物學通路。
這項研究顛覆了人們對肥胖的傳統認知——它不僅是身體的負擔,更是大腦的隱形殺手。然而,數據也傳遞出希望:無論處于何種肥胖軌跡,積極干預都能為大腦贏得喘息之機。
新聞來源:ScienceDaily
論文參考:DOI:10.1038/s44220-025-00396-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