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衛健委一則通知在醫療領域乃至整個社會激起千層浪:2025年5月底前,市級、區級三級醫療機構(設有重癥監護室)全部開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 。此消息一經傳出,迅速引發各界關注,人們紛紛討論這項政策將給醫療服務帶來怎樣的改變,其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深層意義。
所謂“免陪照護服務”,即由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療護理員,為住院患者(特級、Ⅰ級護理患者)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生活照護服務,實現不依賴患者家屬親自陪護,也不需要家屬自聘護工 。這一模式旨在解決當下家屬陪護壓力大、護工市場不規范等問題,優化患者就醫體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家屬的“解脫”與患者的“安心”
從積極方面來看,“免陪照護服務”有著諸多利好。對于許多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或異地就醫患者而言,家屬常常面臨工作與陪護難以兼顧的困境。“免陪照護服務”的推出,就像一場及時雨,讓家屬從繁重的陪護任務中解脫出來,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 。
以在上海打拼的小李為例,他的母親突發疾病住院,身為獨子的他既要請假照顧母親,又擔心工作受影響,每天奔波于醫院和公司之間,身心俱疲。如果“免陪照護服務”能早日推行,他便能安心工作,母親也能得到更專業的照護。
從患者角度,專業護理員經過規范化培訓,在生活照料、康復輔助及基礎醫療配合上更加專業,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在一些已經試點的醫院,如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胸外科無陪護病房,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這得益于專業護理員對病房環境的嚴格把控以及專業的護理操作。
價格成焦點,質疑聲中求完善
然而,隨著政策推進,質疑聲和擔憂也隨之而來,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價格問題。以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為例,護工費用目前有一對多、一對一兩種 。“一對多”即一名護工照護約5名患者,價格約150元/24小時;“一對一”的模式價格約260元/24小時,且這部分費用需家屬自費 。
不少人提出,上海作為經濟發達城市,這樣的價格對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仍有壓力,其他城市如果效仿,更應充分考慮當地經濟水平,適當降低價格標準,讓更多患者能夠享受到這項服務。在價格制定上,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比如參考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護理員的人力成本以及醫院的運營成本等。同時,也有聲音呼吁,希望醫保能夠將這部分費用納入報銷范圍,或者出臺相關的補貼政策,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除價格外,護工群體的專業素質提升也是一大挑戰。目前護工群體大多是“4050”人員,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要讓他們快速掌握復雜的護理技能,如心電監護、引流管護理等,培訓難度較大 。如何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提升護工專業技能,確保服務質量,是政策推行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他山之石:其他城市的探索與啟示
其實,在上海推行“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前,國內其他城市也有過類似探索。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自2017年起就開始探索“免陪護”病房,并于2019年開始實施全院“免陪護”管理,也是國內較早推廣該模式的公立醫院 。患者每天最少只需要花120元,就有護理員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并且和普通護工不同,護理員更熟悉心臟病患者的護理。
在支付方面,廈心醫院按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最初設定I級護理收費150元/天,II級護理100元/天;近兩年,醫院將I、II級護理費各上調20元/天,逐步收支平衡 。患者平均住院周期為7天,“免陪護”平均服務花費不超過千元。這些經驗為上海及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在價格制定、服務內容細化等方面都有著借鑒意義。
上海衛健委推行的“免陪照護服務”試點,是一次大膽且具有前瞻性的醫療改革嘗試,方向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減輕家屬負擔,但在實施過程中,價格、護工管理等問題需要妥善解決 。其他城市在考慮借鑒時,也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量當地實際情況,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保障民生之間找到平衡,讓這項政策真正成為惠民之舉。 未來,我們期待看到“免陪照護服務”在不斷完善中,為更多患者和家庭帶來便利與福音,也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優化升級提供成功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