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茶安水庫大壩極目遠眺,一庫碧水如溫潤的翡翠鑲嵌在群山之間。這座總庫容達7755萬立方米的水利樞紐,正通過蜿蜒的渠道將生命之源輸往三湘大地的田間地頭。
茶安水庫又名仙下水庫,始建于1958年,位于湖南省安仁縣永樂江支流蓮花江中游,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供水和生態等多種功能的中型水庫。茶安水庫擴容工程移民安置總投資3.61億元,涉及搬遷安置的移民群眾達190戶769人。
面對這場大規模的移民行動,如何勸說世代居住在庫區的村民搬遷?如何讓移民在新家園“穩得住、能致富”?一系列問題帶來了艱巨挑戰。
茶安水庫。受訪單位供圖
架起信任橋梁,破解搬遷難題
“我們家已經在庫區生活二三十年了,之前自建房是我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如今突然要拆遷搬離,心里確實是萬般不舍。”金紫仙鎮村民段雨生的話道出了許多移民的心聲。
茶安水庫作為重點水利工程,此次擴容工程征地涉及6個行政村、35個村民小組。在搬遷初期,因故土情結,部分村民存在抵觸情緒。
如何讓村民想搬愿意搬?
為解決移民搬遷難題,工作人員從安置房建設類型入手,分四步確定移民理想戶型,即經過“移民夜話”選戶型、代表座談會論戶型、參觀學習看戶型和簽字確認定戶型,最后,聘請專業公司對安置點規劃設計,并制作了《集中安置點規劃設計方案》PPT視頻,以可視化方式穿透法律政策條文。
通過PPT視頻開展政策宣傳,移民群眾接受度提高,移民政策知曉率達98%。
移民搬遷的意愿雖已初步達成,然而,隨著搬遷進程的推進,移民的信任問題卻逐漸凸顯。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金紫仙鎮成立了移民建房理事會,所有成員均由村民自主推選產生、政府審核把關。
移民專干段鼎紳介紹:“理事會成員是村民的‘代言人’,也是政策的‘翻譯官’,更是移民與政府溝通重要的心理橋梁。”在宅基地分配、房屋施工監督等關鍵環節,理事會多次組織移民代表赴外地考察,逐條解讀政策文件,確保信息共享,達成搬遷安置工作共識。
“之前從來沒有想過,安置房的戶型、樣式甚至房屋的顏色都能由我們自己決定。”段雨生言語中充滿了激動。
坦峽安置點。受訪單位供圖
合理分配筑基石,“陽光搬遷”貫全程
確認好了戶型,宅基地分配又成了一大難題。
“我家抽到了第三排第五戶,雖然位置相對較偏,但有第三方公證處人盯著,誰都沒話說!”這場“零爭議”的分配背后,是環環相扣的機制設置。
在分配工作正式啟動之前,金紫仙鎮政府便已明確宅基地面積配置標準,按照移民家庭人口數量合理配置三種面積戶型予以選擇,再通過統一抽簽決定具體的宅基地位置。
而在抽簽之時,面對移民群眾關于宅基地樓層高低、朝向等問題,移民工作專班提前進行風險研判,通過入戶走訪、集中座談等方式,梳理出52項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
“我們對抽簽當天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做了多次推演,確保每個潛在風險都有應對方案。”金紫仙鎮黨委書記于小鵬說。
抽簽當天,每戶自主推選1名代表入場。為確保抽簽過程更加公正,還特地邀請了第三方公證機構現場公證,“抽簽過程看得見,抽簽結果自然沒爭議。”
宅基地分配的合理公正只是移民陽光搬遷的一個縮影,早在補償金額核定環節,這顆“公正”的種子便已經種下。
當時,有3戶在深圳經商的移民,因聽聞“外地移民補償更高”的傳言而拒遷時,移民工作專班驅車上千里,帶他們到相關移民安置點實地進行核查。
這場跨越千里的“真相求證”,讓移民心服口服,也樹立了“用事實說話、以行動服人”的搬遷工作標桿。
源田安置點。受訪單位供圖
家門口就業,托起穩穩的幸福
居已有所安,業須有所興。如何有效促進移民家庭可持續發展,是搬遷移民“穩得住”的關鍵所在。為了壯大移民村集體經濟,幫助移民群眾增收致富,郴州市庫區移民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多次深入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實地調研,指導發展移民產業,提升移民就業創業技能,不斷增強移民幸福感、獲得感。
“以前在家就是帶孩子,現在搬出來了還能在工廠上班,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移民譚紅花已然化身成為“車間小能手”,她口中所說的工廠正是僅距離坦峽安置點1公里左右的榮興鞋業就業幫扶車間。
這家鞋廠,從選址到投產僅用了短短13天時間。“之所以選擇在金紫仙鎮辦廠,看中的正是移民新村的勞動力優勢和政策優勢。”鞋廠負責人蔣林輝透露。目前,該鞋廠已為金紫仙鎮提供了60個就業崗位,之后還將新增1至2個生產線,最多可容納150人。針對移民勞動力,將鞋廠就業年齡放寬至60歲。
據介紹,為了讓移民能夠更好地上崗就業,金紫仙鎮在2024年組織開展了5期就業技能培訓班,培訓了初級技能人員243人。
鞋廠工作人員正在工作。殷娜攝
共富繪就新圖景,產業開啟新華章
走進金紫仙鎮源田安置點,一片片油茶林、水果園生機勃勃。
早晨,源田村村民劉武文背著竹簍走進油茶林作業;午后,他又在果園承擔起修剪枝葉、施肥等工作。
“土地入了股,年底能分紅,零工天天也有得做。”他掰著手指算賬:“去年通過合作社拿到土地流轉分紅,加上打零工收入又有1萬余元,比過去守著幾畝薄田強多了。”
這份轉變得益于當地政府引導移民參與村集體經濟打造的“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所有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除去土地入股的固定收益外,每年還能享受到30%的土地入股分紅。
源田村村支書譚根女指著連片的產業園介紹:“光伏電站保障穩定收益,有機蔬菜創造靈活就業崗位,沃柑種植園讓留守老人也能發揮余熱,這才真正地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數據顯示,通過政府大力實施庫區移民后扶政策和產業項目扶持,2023年,源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6萬元,其中村集體入股本村民營企業分紅17.8萬元,源田村也因此從2014年的集體經濟“空殼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示范村。
移民產業大棚。殷娜攝
截至2024年12月,安仁縣茶安水庫擴容工程移民安置任務已基本完成。“既要讓移民住上新房子,更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茶安水庫擴容工程負責人樊雄偉表示。
下階段,安仁縣茶安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將圍繞發展特色移民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探索移民權益保障長效機制,同時以此為契機發展文旅產業,力爭打造文旅融合新樣板,更好地造福移民群眾,確保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記者向宇、實習生殷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