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輛10年狂售200萬+的家用SUV,不斷升級進化時,這場關于汽車智能化的競爭已經徹底變天了。吉利第四代博越L帶著自研的龍鷹一號芯片殺入戰場,不僅用7nm制程和8TOPS算力撕開了高通驍龍8155長期壟斷的缺口,更用“技術平權”的邏輯重新定義了性價比——原來,拒絕卡頓的AI交互、百萬豪車級的流暢體驗,根本不需要為進口芯片支付溢價。
這場逆襲早有伏筆。在中美科技博弈與芯片斷供風險下,中國車企比任何時候都清楚“軟硬結合”的重要性。龍鷹一號的突破絕非簡單的參數競賽:100K DMIPS算力較上代提升50%,讓AR-HUD導航和廣告牌識別成為標配;全域AI技術甚至能根據駕駛員情緒推送歌單,這種細膩的體驗恰恰暴露了傳統“功能堆砌式”智能化的粗糙。更關鍵的是,吉利通過全棧自研將BOM成本壓低12%,故障率反而下降30%——當第四代博越L的用戶用著比同級更順滑的車機,卻少花了幾萬塊時,所謂“進口芯片神話”的根基已經開始崩塌。
網友口中的“卷成白菜價”背后,藏著更深的產業邏輯。過去車企采購高通芯片,本質是為跨國供應鏈的穩定性買單,而龍鷹一號的規模化應用正在改寫規則:一方面,自研芯片讓吉利在OTA升級、功能定制上徹底擺脫“看供應商臉色”的被動;另一方面,11萬級市場普及AI豪車體驗,倒逼整個行業重新思考“智能化”的成本結構。試想,當國產芯片能同時滿足性能、價格和供應安全三重需求,還有多少車企會堅持為品牌溢價買單?
從第四代博越L的銷量口碑來看,這場替代戰已初見成效。社交平臺上“比8155更跟手”“語音喚醒快過Siri”的真實反饋,印證了技術自主化對用戶體驗的顛覆。而吉利更大的野心或許在于:通過龍鷹一號的示范效應,推動更多車企加入國產芯片生態,最終形成從設計、制造到應用的完整創新閉環。畢竟,當中國車用中國芯跑通“低成本高性能”的路徑時,全球汽車芯片的競爭規則,也該輪到我們來制定了。
所以,別再問“國產芯行不行”——第四代博越L的車主們早已用腳投票。這場由7nm芯片引發的“技術平權”,不過是中國汽車產業奪回話語權的第一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