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加關稅之后,馬斯克也慌了。
最近,馬斯克發文抨擊美國總統首席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并批評其關稅政策。
彼得·納瓦羅回應也很干脆,稱馬斯克的電池等汽車零部件來自日本、中國,而不是made in America。
其實是暗指馬斯克反對當前關稅政策,是出于個人的商業意圖。
馬斯克這個科技狂人,原本以為自己站在全球化浪潮的浪尖,結果被特朗普的政策生生拍在了沙灘上。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場關稅大戲里特斯拉到底經歷了啥,馬斯克又是怎么在風口浪尖上“裸泳”的。
//關稅大棒揮舞,特斯拉供應鏈被“鎖喉”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優先”的極端版本。他對中國、歐洲、墨西哥等地的進口商品開刀,尤其是汽車和零部件領域,直接加征25%的關稅。這招看似是要保護美國本土制造業,但特斯拉卻成了第一個被誤傷的“友軍”。
為啥呢?
因為特斯拉雖然掛著美國的招牌,但它的命脈卻深深扎根在全球供應鏈里。比如,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由中國的寧德時代、韓國的LG化學、及日本的松下等提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包括日本的住友化學,中國的華達科技等。
關稅一加,成本上漲,特斯拉在美國銷售的利潤空間將被壓縮。
據Cox Automotive發布的2024年美國電動車銷售報告,其中美國電動車總銷量為156.87萬輛,特斯拉銷售了633762輛,占48.7%。
更扎心的是,中國市場對特斯拉來說是塊肥肉。2023年,特斯拉在中國的收入占總收入的20%,上海工廠的產能更是占到全球的40%。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出,大家對國貨的熱情將會重新高漲,礙于馬斯克在美國的地位,特斯拉如今在中國的銷售會很尷尬。
馬斯克原本指望特朗普幫他實現“電動車霸業”,結果卻成了特朗普政策下的“炮灰”。
近日,特朗普發言:“我不需要馬斯克做任何事,只是碰巧喜歡他而已”。
剛開始政府效率部成立可不是這么說的,真是從前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改口叫人家牛夫人。
更尷尬的是,特斯拉原本計劃在墨西哥建廠,利用當地低成本優勢優化供應鏈。結果特朗普一威脅要對墨西哥加稅,這個計劃直接被擱置了。
墨西哥的制造成本比美國低30%,特斯拉如果放棄這塊肥肉,供應鏈的靈活性將大打折扣。
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加征關稅,逼迫企業把生產搬回美國,從而創造就業機會。
但問題在于,特斯拉的供應鏈是高度自動化的,根本不需要太多人工。即使特斯拉繼續在美國繼續建廠,也很難創造大量就業。
更現實的問題是,美國的制造成本比中國高40%,比墨西哥高30%。特斯拉要是真的加注在美國建廠,那它的電動車價格還能保持競爭力嗎?
還有一個問題是,特斯拉的全球化戰略能說改就改嗎?
曾幾何時,2024年大選期間,馬斯克直接站隊特朗普,還豪擲數百萬美元支持他競選。畢竟特朗普上臺后,特斯拉股價一度暴漲,市值狂飆3000億美元,馬斯克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但問題是,特朗普的政策并不全是“糖衣炮彈”。
比如,特朗普計劃取消電動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政策。這對那些靠補貼活著的新興電動車企來說是精準打擊,但對特斯拉也并非全是好事。
馬斯克的策略是典型的“硬剛”風格。他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的政策,甚至在推特上喊話:“特斯拉不需要補貼,我們靠實力說話!”雖然馬斯克嘴上硬說“取消補貼對特斯拉是利好”,但現實是,特斯拉的美國市場份額已經從2021年的70%降到了2024年的不到50%。
補貼取消后,特斯拉的銷量還能不能撐住?這事兒真不好說。為了應對成本壓力,特斯拉不得不多次降價,甚至推出各種促銷活動。
這種“以價換量”的策略,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期來看,卻是在透支品牌的溢價能力。
特朗普的政策確實給特斯拉帶來了一些短期紅利。比如,取消補貼讓那些依賴政策扶持的小車企舉步維艱,特斯拉憑借規模優勢和品牌效應,依然能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問題是,這種紅利能持續多久?一旦特斯拉的全球供應鏈被破壞,它的核心競爭力還能剩下多少?
而且馬斯克的商業版圖,從來不是靠單一市場撐起來的。從特斯拉到SpaceX,再到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他的野心是建立一個全球化的商業帝國。而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雖然短期內給了特斯拉一些政策紅利,但從長期來看,卻是在破壞特斯拉的根基。
從商業角度講,馬斯克去年豪賭站在特朗普這一邊,可以說是賭對了人,但敗給了現實。
// 川普的關稅大棒,對中國汽車行業有何影響?
說完了特斯拉,再看看中國車企會受到多大影響。
直接地說,對中國汽車出口直接影響很有限。
看一組數據就能明白,中國去年出口到美國汽車僅有11.6萬輛,僅占中國汽車出口的1.81%。
但對于汽車零部件及汽車進口倒是會產生很大程度影響。
先看汽車零部件,其實不止特斯拉需要中國零部件供應,中國是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僅去中國年對美零部件出口額達到171.5億美元,占零部件出口額的15.6%。
特朗普政府對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導致中國零部件企業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競爭力下降,尤其是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等領域,美國對中國制造依賴程度較高,關稅政策對這些產品的市場影響較大。
其實最讓人擔心的是,特朗普關稅政策可能會造成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重構。
最近美國關稅政策風向又變了,前幾天還在針對全球國家,這兩天,又開始主要與中國打關稅戰。
特朗普的政策向來“特不靠譜”。
假使未來關稅針對多國,那么汽車零部件供應鏈有可能回流到美國,世界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可能會有所改變,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也難免受到波及。
假使針對中國,可能會影響中國部分零部件遷廠家遷徙到墨西哥、東南亞等地區,又或則由第三方從中國采購關鍵零部件,再轉賣到美國。
整體而言,不利影響肯定是有的。
對于進口而言,關稅戰的打響,中國對每個原產進口汽車加征84%關稅,進口汽車的價格將要暴漲。
不過這種上漲,主要在于豪華車,像奔馳GLS、GLE,以及寶馬X5、X6、X7等。
這些高端進口車的價格將推上新的高峰。
從消費者角度看,關稅政策充滿不確定性,現在許多消費者可能會選擇持幣觀望,原本就幾百萬的豪車,現在要多掏幾十萬,無疑是狠狠地“勸退”了一把。
消費者可能重新評估國外豪車購車計劃,轉而看向國產高端車,這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國產汽車走高端化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中國技術進步,雖然中國汽車整體向高端化邁進,但高端市場份額依然被進口豪華車占據,現如今就差臨門一腳,中國國產汽車出現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進口關鍵零部件上,中國車企采購成本上升,特別是對于進口依賴程度較高的芯片等高端零部件。
根據工信部2023年的數據,中國汽車產業超過90%的芯片從國外進口。
據前瞻科學院在去年初的分析,中國生產汽車芯片產品能力的企業有比亞迪半導體、聞泰科技等企業,但仍以中低端市場為主要布局方向。
而高端市場上,主要集中在國外企業,像中國智能座艙的芯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美國高通。
關稅戰更像是一種催化劑,倒逼中國汽車產業自研自造。
特朗普上次上臺,中國就開始加大自主研發芯片,近幾年取得相當大的成果,像2024年,中國汽車芯片從過去的國產化率4%點多,到如今盤桓在10%附近。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如今新一輪貿易戰,更加肯定了中國自主研發的方向,倒逼相關企業拿出更多資金投入到相關研發中。
如今的局面讓我想起馬云上次在中美貿易戰的一次公開發言,“中美20年就死掐,但是中國胸懷大一點兒,這個掐的時候會難受,但要記住,中國每次受到挑戰都會讓中國更強大”。
現在依然覺得有理,“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最后,還是希望中國汽車行業所有參與人員,能夠同心協力,共同面對產業面臨的復雜變數,也希望中國能夠在這次關稅戰中贏得最后的勝利。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