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新華網,生態學報,中科院動物所,北京日報。
危害千年的蝗災
全世界有多少種蝗蟲?如果把蝗總科里有害無害的都算上,世界上得有超過10000種蝗蟲!打從人類開始嘗試種植開始,蝗蟲就不斷地跟人類“相愛相殺”,蝗蟲覬覦人類的作物,人類為了抵御蝗蟲,嘗試著吃蝗蟲。
結果就是蝗蟲至今依然危害著世界上的農、林、牧業,而蝗蟲終究是人類的小眾食物。
我國有1000多種蝗蟲,其中有60種會造成危害。蝗災在我國歷朝歷代都有記載,清朝的《河南通志》中記載:“崇禎十三年,飛蝗蔽日,赤地千里。蝗蟲過后,樹皮盡禿,路旁餓殍相藉”,短短這一句就將蝗災的恐怖展示得淋漓盡致。而往前倒好多年,春秋時期的《農政全書》記錄了當時234年間有記錄的的大型蝗災發生了111次,基本兩年就得發生一次!明朝276年間發生了187次蝗災;清王朝268年間攀升至201次。
也許是以前比較嚴重?
不是的,蝗災一直都威脅著我們。根據《中國飛蝗生物學》一書統計,近2000多年來,我國“大規模的蝗災達到804次,平均三年發生一次”。在20世紀,蝗蟲的危害不減反增!1931年江淮水患后的蝗災,蘇皖兩省損失1.3億銀元;1942年河南饑荒期間,蝗群3個月內路過的地方,小麥絕收率達87%;1951年河北黃驊縣爆發的高密度蝗災,平均每平方米蝗蟲密度達4000只,全縣緊急動員12萬人次來除蝗蟲,卻仍損失糧食1.2萬噸!
蝗蟲非常靈活,不光表現在行動力上,還表現在它們的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確定自己要獨居或者群居。如果環境濕度和溫度合適,蝗蟲就會變成群居模式,然后形成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蝗群的恐怖蝗蟲群。它們每天都可以吞噬相當于自己體重的作物,一天可以移動超2000公里。
如此恐怖的規模,什么作物扛得住?
新中國的治蝗之路
我國歷朝歷代也開展了許多治理蝗災的措施,但基本上收效甚微。畢竟當時受到科技和認知的限制,不太清楚蝗災形成的真實原因的話,就很難從根治理。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馬上將防治蝗災列入國家戰略,這可是直接關乎老百姓的溫飽問題!1951年政務院頒布《關于防治蝗蝻工作的緊急指示》,建立起覆蓋微山湖、洪澤湖等傳統蝗區的"偵查員-情報站-防治指揮部"三級體系,全民抗擊蝗蟲的運動正式掀起。
在這次的“戰爭”中,生態學家馬世駿的貢獻非常之大,以至于被寫入了歷史。當然,那個時候出力的學者和部門非常的多,并非都是馬世駿的功勞,但是我覺得通過講述馬世駿的事跡就能將我國近代防治蝗災的過程寫清楚了。
1952年,馬世駿率領中國科學院團隊深入微山湖蝗區,首次提出"飛蝗發生地類型理論",將蝗區劃分為濱湖、河泛、沿海、內澇四種類型,并指出"水旱交替是蝗蟲滋生的溫床"。這一發現為后續生態治蝗奠定了科學基礎。
在黃泛區實踐中,馬世駿開創性地提出"改治結合"方針。他認為通過興修水利、墾荒種植能從根本上改變蝗蟲的產卵環境,將蝗蟲“連根拔起”。
1954年山東微山湖在其監督下實施了"蓄水養魚抑蝗"工程,將12萬畝蝗蟲喜歡的繁殖環境改造為水產養殖區,蝗蟲沒了繁殖區,蝗區面積3年內縮減40%。1957年,他在《中國東亞飛蝗蝗區的研究》中系統提出"政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生態治理路徑,推動全國蝗區從單純藥劑撲殺轉向"水利-農業-生物"綜合治理。
這些舉措齊頭并進,僅僅過了不到十年,在1960年,全國蝗區面積較1951年已經減少58%!如此夸張的成果,使得馬世駿團隊被國務院授予"治蝗先鋒"的稱號。
改革開放后,馬世駿的生態治理理念得到全面實踐。
1985年中國農科院基于其理論研發的"東亞飛蝗種群控制技術"通過鑒定,通過釋放微孢子蟲(Nosema locustae)感染蝗群,被感染的蝗蟲會變得行動遲緩、不能飛行,產卵量下降,這么做在實驗的3年內,防控效果達83%!1988年新疆艾比湖濕地引入10萬只粉紅椋鳥,粉紅椋鳥每天能抓120-180只蝗蟲,效率相當之高,有效地使當地蝗災發生率下降76%。
馬世駿在晚年依然努力地研究蝗災預警研究,他主持的"蝗蟲種群動態模型"項目,首次將氣象數據與蝗蟲生物學習性結合,使預測準確率提升至89%。1991年華北特大蝗災前夕,84歲高齡的馬世駿憑借模型數據提前42天發出預警,為河北、山東兩省搶出防治窗口期,減少糧食損失23萬噸。
而就在當年5月30日,這位替老百姓保住糧食的生態學家與世長辭,留下了波瀾壯闊的抗蝗災經驗,使得我國防治蝗蟲從直白的“人蝗對抗”轉為了生態防治。
新世紀的蝗災并未完全消失
雖然上個世紀我國防治蝗災工作成效限制,但進入21世紀后,我國還是有蝗災偶發的,只是已經不那么大規模了。
2001年,遼寧省部分地區發生了小規模蝗災,采取了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理;2003年新疆北部的草原和農田發生蝗災,當地政府采取了飛機噴灑農藥等措施進行防治,并引入了雞鴨等生物防治手段,;2020年,東非和南亞地區爆發了嚴重的沙漠蝗災,我國制定了《沙漠蝗及國內蝗蟲監測防控預案》,阻止了沙漠蝗入侵我國;2021年新疆塔城爆發30年最嚴重蝗災,借助衛星預警和直升機施藥,150萬畝草場一周內得到控制。
但是很明顯,我國已經有充足的經驗了,雖然沒有根除蝗災,但每次爆發都是小規模的,而且都能快速解決。
如今我國使用的是3S技術(遙感、GIS、GPS)技術,構建起了"天-空-地"監測網絡,能快速地監測蝗蟲動向。發現了預兆或者確實爆發蝗災后,可以派出無人機處理。根據2018年山東東營的先例,8架無人機10分鐘完成3000畝作業!
以前用的微孢子蟲還可能感染其他生物,而中國林科院研發的綠僵菌生物農藥算是靶向藥,能準確的滅殺蝗蟲,對非靶標生物毒性低于0.1%。
通過這么多年的努力,蝗災在我國已經不怎么受到關注了。我國現在對蝗蟲的態度就像是馬世駿先生在其最后一次演講中說的:“治蝗的終極目標不是滅絕物種,而是重建生態平衡,讓蝗蟲回歸其自然調控者的本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