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癌”就是老年病,年齡越大的人患癌幾率越高。但實際上就近幾年的數據統計來看,青中年人群患癌率也有了明顯增高,我國19~35歲的人群胃癌病發率對比30年前翻了一倍,這和長期患有慢性胃病之間有必然的聯系!
曾有醫學數據統計表明,中國腸胃疾病患者有將近1.2億人,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有將近40萬,這占據了世界胃癌發病人數的42%!胃癌的出現并非是突然就從健康細胞發展為了癌細胞,這是一個長期和慢性的過程,而慢性胃炎恰恰就是推手之一。
臨床認為,從慢性胃炎發展成胃癌,僅僅需要四步:
1、慢性淺表性胃炎:這是最為輕微的胃炎表現,幾乎每個人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都能發現淺表性胃炎,其主要指胃黏膜表面出現了炎癥細胞浸潤和水腫。之所以淺表性胃炎診斷率如此之高,是因為胃鏡報告上指的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或非潰瘍消化不良,并不是黏膜真的出現了炎癥。這階段距離胃癌還有很長的距離,不需要過度擔心。
2、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還有一個名稱“癌前病變”,通常是中老年人群容易出現,特別是長期患有淺表性胃炎,同時存在幽門螺桿菌慢性感染的人群,受疾病影響逐漸發展成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該疾病發展為胃上皮原位癌的幾率較高,經過多階段和多基因變異之后,最終就會誘發胃癌。
3、腸化生:反復出現的胃炎會對胃黏膜反復進行損害,胃粘膜不斷在修復和受損過程徘徊,就可導致本應該在腸道內的細胞出現在了胃黏膜上,從而引發“胃上皮化生”。如若放任其發展,接下來等待自己的就可能是癌變。
4、胃癌:經過以上三階段的逐步積累,終于刺激胃內細胞發生了癌變。而早期胃癌往往缺乏特異性表現,臨床上患者在發現時,基本都到了中晚期階段,預后較差。
所以,無論是出現了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為了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都需積極進行治療和調整。除了配合醫生用藥外,以下五件事也不能忽視:
1、戒酒:大家應該都知道酒精傷害主要是集中在了肝臟上,畢竟肝臟才是體內代謝酒精的器官。但實際上,酒精對胃的傷害也不小,因為酒精隨著口腔進入人體時,首先到達的部位就是胃。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不僅可造成胃炎出現,甚至還會誘發胃潰瘍、穿孔等嚴重問題。
2、細嚼慢咽:胃并不是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其實食物的初步消化工作是在口腔內完成的,通過牙齒咀嚼能充分將食物打碎,和唾液中的消化酶攪拌在一起。而如若經常暴飲暴食、吃東西過快,胃部承受的消化負擔也會增加,同時某些堅硬的食物可造成胃黏膜損傷,所以應學會細嚼慢咽、每餐七分飽。
3、含致癌物的食物要避免:腌制食物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又會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油炸和燒烤類食物也含有丙烯酰胺、多環芳烴類致癌物質。這些食物不僅不利于消化,同時還會增加致癌的可能性。
4、學會運動:運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減肥,同時運動還能增強機體血液循環和免疫能力,讓免疫系統處于活躍狀態,對體內變異的細胞能更好殺滅。且運動還增強了腸胃蠕動能力,讓食物更好地被身體消化。
5、保持情緒:長期保持不良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比如壓力大、煩躁不安、悲傷等就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導致腸胃神經功能紊亂,刺激胃分泌更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讓胃黏膜保護層受損,加重胃病癥狀,所以心情舒暢也是養胃的一大方式。
體內寒濕之氣多,陰陽失去平衡,膽囊收縮功能減弱,膽汁減少,食物停留過久,不能充分分解代謝轉化為人體所需營養, 出現人體免疫力下降,部分膽汁逆行入胃與胃酸作用對胃黏膜屏障產生破壞形成胃痛、胃脹、打嗝、燒心、噯氣、胃酸 過多、口苦等諸多胃的不適情況,根在膽,膽往往是被忽視的地方
這些皆來源于膽囊炎,最根本的原因在膽,有時間抽空到鄉下郊野采摘些灌南苦菜,煮湯加紅糖,紅糖適量,產地灌南,煮好后再放點,趁熱喝,平時吃東西清淡些少油,少吃辛辣油膩,不宜熬夜。早飯一定要吃。
對于已經發展為慢性胃炎的人來說,應積極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將該致病菌清除。然后再針對胃病進行治療,同時也應定期進行胃病復查,而胃鏡就是最佳的檢測方式。不過大家也無須擔心,現在已經推出了無痛胃鏡檢查方式,可供患者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