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爆發的蘇芬戰爭軍迷們都知道,蘇芬兩軍兵力懸殊,武器裝備上也相差很大。雖然芬軍得到一些國際援助,但杯水車薪,最終還是不敵蘇軍,不得不接受苛刻的停戰條件。不過在蘇芬戰爭中,芬軍武器還是有一些亮點的,像索米M1931沖鋒槍就是其中一款,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
索米M1931沖鋒槍
沖鋒槍最早誕生于一戰,當時德軍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發明了MP18沖鋒槍,并組建了大量配備MP18沖鋒槍的暴風突擊隊。暴風突擊隊攜帶3000支MP18沖鋒槍,在“春季攻勢”中讓協約國軍隊心驚膽戰。以至于德國戰敗后,戰勝國在《凡爾賽條約》中專門寫上禁止德國軍隊裝備MP18沖鋒槍的條款。因為MP18沖鋒槍在一戰中的優異表現,戰后各國都在研制裝備沖鋒槍,其中就包括北歐小國芬蘭。
當時芬蘭有一位槍械大師(艾莫·拉蒂)對沖鋒槍研制特別熱衷,他的愿望就是研制出一款優秀的沖鋒槍用來裝備芬蘭軍隊。艾莫·拉蒂在1922年就設計一款沖鋒槍——M1922式,不過存在不少缺陷,因此沒有被芬蘭軍方采用。但艾莫·拉蒂毫不氣餒,繼續研制,終于在1931年推出了新型沖鋒槍,其出色的性能贏得了芬蘭陸軍的青睞,正式列為制式裝備,該槍被命名為索米M1931沖鋒槍。
分解圖
索米M1931沖鋒槍采用重型槍管(槍管外部安裝有鏤空散熱套),槍管與槍機均使用狙擊槍和重機槍常用的鉻鎳鋼材料,這導致成本較高。采用自由槍機自動方式,為了避免自由槍機射速過高的缺點,采用了延遲閉鎖設計,通過較長的擊針在槍機完成閉鎖前擊發子彈底火,使部分火藥燃氣在閉鎖完成前外泄,降低了作用到槍機上的能量,從而達到減少后坐力和控制射速的目的,并且有助于提高射擊精度。索米M1931沖鋒槍射擊精度非常出色,在100米內的點射精度與步槍相差無幾。
索米M1931沖鋒槍主要性能:空槍重4.6千克,配備70發彈鼓時槍重7公斤,全長870毫米,槍管長314毫米,口徑9毫米,采用9×1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有效射程200米,槍口初速396米/秒,射速900發/分鐘。彈容量有20、36、40、50、70發多種,20發、36發、50發為直彈匣,40發、70發為彈鼓。可以半自動或全自動方式射擊。
制造精良的一支沖鋒槍
PS:安裝槍口制退器后,槍身長度增加了55毫米,全長達到925毫米。此外,70發彈鼓的實際最大容量是72發,但芬蘭軍隊更喜歡稱之為70發彈鼓,原因是根據經驗只裝70發子彈不裝72發,這是為了增加彈鼓的可靠性。
由于索米M1931沖鋒槍制造精良、性能優秀,因此深得芬蘭國防軍喜愛,采購量較大,到蘇芬戰爭爆發前夕已經裝備約4000支。芬軍甚至想讓索米M1931沖鋒槍充當輕機槍,并計劃每個步兵班配備一支,不過事實證明它無法勝任這一角色,因為射程遠遠不足,并且遠距離射擊時精度大幅下降。
蘇芬戰爭爆發后,雖然蘇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在輕武器方面優勢并不大,甚至在基層處于劣勢!當時蘇軍對沖鋒槍的認識不足,在蘇芬戰爭期間并沒有配備沖鋒槍,但并非是蘇軍沒有沖鋒槍。蘇軍在1934年就定型了捷格加廖夫PPD34沖鋒槍及其改進型PPD38沖鋒槍,但因蘇軍高層對沖鋒槍的戰術價值認識偏頗,故在1939年2月停產了沖鋒槍,并將部隊中正在使用的沖鋒槍收回。
埋伏中的芬軍沖鋒槍手
其實芬蘭地形非常適合使用沖鋒槍,縱橫交錯的峽谷、星羅棋布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和冬季厚厚的積雪,為近距離的伏擊提供了理想的場所。近距離交火更需要瞬間壓倒性的火力,所以高射速的沖鋒槍特別適合,這也是芬蘭大力研制沖鋒槍的重要原因。
在蘇芬戰爭中,芬軍使用索米M1931沖鋒槍,在防御作戰和叢林、山地游擊戰中給了蘇軍沉重打擊。別看索米M1931沖鋒槍總數量不多,但配合著芬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運用,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出其威力。伏擊戰時芬軍在步兵排級可以集中十多支索米M1931沖鋒槍,火力異常兇猛且精準,相同級別的蘇軍作戰單元完全不是對手。不過索米M1931沖鋒槍再優秀,也改變不了蘇芬戰爭的大局,戰爭結局不是一兩件精良武器能左右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