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塞北陽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春耕備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一項名為“種植廢棄物酵素”的有機肥料施用技術,在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五家堯村進行試驗推廣,展現出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為當地設施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五家堯村依托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產值穩步增長。但隨著種植年限延長,重茬問題日益突出,農藥化肥殘留引發的土壤退化、病蟲害加重等問題,成為制約當地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市科技特派員們積極響應農戶需求,組建了由8人組成的“設施農業豐產技術科技特派員服務團”,聚焦設施農業重茬治理與廢棄物循環利用。
服務團以設施農業種植為核心,試點開展“農業廢棄物酵素循環利用”技術示范,將滯銷瓜果、蔬菜殘次品等植物原料發酵制成富含有機酸、氨基酸、維生素和有益菌的酵素產品,用于改良土壤結構、提升肥力、增強作物抗性,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從2023年起,市級科技特派員李立團隊已在1.3萬畝玉米單產提升示范田中試用該酵素技術,平均畝增產100公斤。今年,團隊繼續推廣“特派員+企業+農戶”模式,建設設施農業示范基地,首期示范面積4畝,后期計劃擴大至1000畝,目標是全程不使用農藥,結合酵素、化肥和生物制劑,生產綠色蔬果2萬公斤以上,畝均增收有望超過300元。
目前,試驗區完成定植、打枝作業,酵素隨水施入,苗情良好,長勢旺盛。科技團隊還同步研發蔬菜豐產栽培技術和綠色防控方案,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種植效益持續提升。
科技特派員服務團負責人李蘭表示,未來服務團將緊盯前沿科技,堅持立足產業需求,以科技為支撐,創新綠色防控技術,探索耕地保護關鍵技術,構建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不斷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為農業技術的落地生根、農牧民增產增收,以及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貢獻力量。(孫鳳舞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